莫道无关事,爬搔已切身。
如何成小癣,竟夕大劳神。
岂有形相隔,何曾技未伸?
不胜虮虱感,下界耻称臣。

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

  1. 自夏至冬,得痒疾,夜辄不寐:从夏天到冬天,患上了痒症,夜间总是睡不着。
  2. 莫道无关事,爬搔已切身:不要认为这无关事情,因为我已经感到瘙痒难耐,需要用手去挠。
  3. 如何成小癣,竟夕大劳神:这痒症怎么会变成小小的癣斑,晚上我竟然因为这件事情耗费了巨大的精力。
  4. 岂有形相隔,何曾技未伸?:难道有什么形体上的隔阂,我怎么可能没有尝试过其他方法来减轻痒症呢?
  5. 不胜虮虱感,下界耻称臣:实在是受不了那种被虫蚁咬的感觉,在人间都羞于自称是臣民。

我们给出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 夏至冬:指季节更替,从夏季过渡到冬季。
  • 得痒疾:患上了痒症。
  • 夜辄不寐:夜晚总是睡不着觉。
  • 爬搔已切身:用手去挠痒。
  • 何曾技未伸:表示尽管尝试过各种方法,但似乎并没有效果。
  • 不胜虮虱感:形容由于痒症带来的痛苦,让人难以忍受。
  • 下界耻称臣:在这里,“下界”指的是人世,表示在人间以平民的身份生活,因患痒而感到羞愧,不敢承认自己是普通人。

现在我们进行赏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自夏至冬期间,因患上痒症而在夜间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痛苦经历。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这种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首句中的“夏至冬”不仅指季节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病痛的持续。“得痒疾”直接点明了病因,而“夜辄不寐”则描绘了诗人因痒症而失眠的苦楚。

第二句“莫道无关事,爬搔已切身”表达了诗人对痒症的无奈和焦虑。他明白这可能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但他却因为这个问题而感到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烦躁。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展现了诗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琐事的态度。

第三句“如何成小癣,竟夕大劳神”进一步揭示了痒症给诗人带来的困扰。这里的“小癣”是对皮肤上出现的小红斑或丘疹的形象描述,而“竟夕大劳神”则是对整夜辗转反侧、精神疲惫的描写。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痒症的症状描绘得更加生动和深刻。

最后两句“岂有形相隔,何曾技未伸?”和“不胜虮虱感,下界耻称臣”则透露出诗人对痒症治疗无果的无奈和自嘲。他感叹身体上的疾病与精神上的痛苦之间存在某种无形的隔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民间生活的尴尬和羞愧。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皮肤病患者的态度和社会偏见。

这首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因患痒症而产生的痛苦和无奈。它不仅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观察和心理剖析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