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共攀跻,层台百尺梯。
几疑无地险,直欲与天齐。
海气收偏近,山光望转低。
孤鸿明灭外,指点夕阳西。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拾级共攀跻,层台百尺梯”写出了诗人登上凌虚台时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他对于登高望远的强烈欲望。“几疑无地险,直欲与天齐”写出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的感受,表达了他对于人生道路艰险、艰难险阻的认识。“海气收偏近,山光望转低”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孤鸿明灭外,指点夕阳西”写出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看到的景物,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短暂的认识。

【答案】

译文:

我踏着石阶一路攀登,到达山顶,看到层层叠叠的高楼,就像百尺长的梯子。我几乎怀疑这无边无际的大海,它

好像和大地连为一体。我眺望远处的群山,它们渐渐变得低矮起来。我在高处遥望天空,看到飞来飞去的孤雁,在

天际消失又出现。傍晚我指点着落日西下的方向,独自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怀人之作。凌虚台是东晋时期谢安为赏景而建造的高台楼阁。谢安曾在此赋诗:“白云初起日沉

没,山木黄落桂子白。玄鸟归来止明月,乌鹊南飞绕树啼。徘徊将何见?天地一沙鸥。”这首诗以凌虚台为背景,

抒发了诗人登临览胜时的感慨。

“拾级共攀跻”,写诗人登山的过程。“逐句释义”中已经解释过了,不再赘述。“层台百尺梯”。写登上凌虚台后

所见景象。首句说“拾级共攀跻”,说明诗人是一步步攀登上去的;次句说“层台百尺梯”,说明诗人登上了凌虚台之

上,可以俯瞰下面的一切。两句合在一起,表明诗人登上凌虚台之后所看到的壮丽景象:层层叠叠的高楼,就像百尺高的

长梯,令人心旷神怡。一个“梯”字,把凌虚台的气势写得淋漓尽致。

第三句“几疑无地险”。“几”通“冀”,希望之意。“无地险”即没有路可走的意思。“直欲与天齐”一句紧承前文而来

,意思是说:站在这么高的楼上,真好像要和天空一样了。这一句是说诗人登上凌虚台上,感到自己仿佛已经脱离了凡

俗尘世,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境界既非人间所能达到,也并非仙界所能实现。因此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

慨:“几疑无地险,直欲与天齐。”这句诗用夸张手法,表现诗人登高远眺所产生的超然物外的豪迈之情。

接下来两句“海气收偏近,山光望转低”。“海气”指的是海上吹来的风。“山光”指的是山下的景色。诗人在凌虚台上,

只见海风渐息,海面上的波涛也慢慢地平静下来;再往上看,山色越来越显得低矮,一片青翠之色笼罩着整个山野。这二

句写诗人站在高处所看到的远景,表现出诗人登临览胜后的惬意之情,也暗示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孤鸿明灭外

,指点夕阳西。”诗人在凌虚台上极目眺望,只见天空中的大雁成队结群地向南飞去;太阳也渐渐地落下西山,余晖映照在

半空,给大地抹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诗人站在凌虚台上,望着这一切,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最后四句是诗人在凌

虚台上发出的感慨之声,“孤鸿明灭外”,写诗人看到的飞鸟在高空中飞翔;“指点夕阳西”,是说诗人看到太阳慢慢西坠,

而自己仍在上面久久不愿离去。这两句是说,尽管诗人看到了夕阳西坠的美景,但他却久久不肯离开这个高处的地方。这二

句既是对前面四句的具体化,又是对前面四句的深化。诗人在凌虚台上久久不愿离去的情怀,也正是诗人对人生道路艰

险、艰难险阻的一种认识和体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