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钥
译文 书完全无用,无用之用。生前已自无用,死后葛藤何用。 虽然如是,善用者必自有用,不善用者不如勿用。 试问大众,如何则为善用。有时拈起一枝草作丈六金身,有时把丈六金身却作一枝草用。 注释 1. 书全无用:指书籍在现实中没有实际用途。 2. 全公无用,无用之用:强调书籍的价值在于其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而非物质层面。 3. 生前已自无用:在生前,书籍可能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或社会价值。 4.
适斋示池水大篇效元白体相答 有如一富翁,独处百家市。 始焉逐什一,贫富本相济。 馀波被四邻,人情皆可喜。 久之责望重,争讼随谤毁。 不言理曲直,但谓富者鄙。 尧舜有至仁,犹病在博施。 所以汉刘德,其言有深旨。 富者民之怨,百万辄散弃。 贫富各有分,取予尤不易。 生长在舅侧,义事熟于耳。 颇亦知为人,缓急力不计。 舅言出于仁,甥言裁以义。 二者若不同,同归于一揆。 爱苟无差等,兼爱几墨子。
注释: 1. 向来八万四千偈,舌端辩才若翻水:意思是说我以前听过八万四千个关于佛家经文的讲解,舌头上能讲出如翻水的般滔滔不绝。 2. 山空月落说向谁,不如出口入吾耳:意为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在山中空荡荡、月亮落下的夜晚里独自说给别人听,那么还不如直接说出来给我听呢。 3. 当时受者亡是公,乌有先生子虚子:这是在说当时的听众们都是一些没有是非观念的人,就像是没有听说过“亡是公”和“子虚子”的人一样。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述一个农夫的形象,讽刺了那些只会空谈而不肯实干的虚伪之人。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西山仅老失牛求一言于邑宰数语代书 - 西山仅老:指诗人自己。他年事已高,却依然不辞辛劳地为乡里解决牛丢失的问题。 - 失牛求一言于邑宰:指他在请求县令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谦卑态度。 - 数语代书:指他以书信代替直接与县令对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一介扣门,尺书在手。不是长须馈鲤
下面是对《戏赠怡云平老》逐句的释义: 1. 深山中拔出闲身: - 在深邃的山林中寻找到了自己的闲暇和自在。 -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深切喜爱,也反映了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闹市里寻得静处: - 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也能发现一处安静之地,这体现了诗人对环境的敏感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 - 这种对比增强了诗中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即使在纷扰之中,仍有一片宁静可以追寻。 3.
这首诗的大意是:笑得很过分,笑得很过分!要是你想笑,那就要笑得痛快淋漓。说梦话、做白日梦,这都算不得什么。头上有头,水中有水。一个个都是一样,都是滔滔不绝。我也想要笑一笑,但我不愿张嘴露齿。 注释: 1. 题壁老笑庵 - 这是题目,意指一个经常笑的老和尚。 2. 笑甚底,笑甚底,若要笑时笑杀你 - 意思是说,为什么笑得这么过分?你要是想笑,那你笑吧! 3. 说梦梦中,洗泥泥里 - 说梦话
注释:苦苦纠缠于自己,又有谁能捆绑你?阻碍自己的,不是身体本身,而是外界事物。既然知道一切事物本无自性,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行动时才会自由呢?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首先,“苦是自苦,有谁缚汝”一句,揭示了世间万物都在循环往复之中,没有永恒的痛苦或快乐。人们往往被自身的困扰所困扰,却不知这些困扰的根源在于自我。其次,“碍是自碍,非身为害”一句
注释: - 正法眼藏:指佛法的真谛。 - 那得许多落落索索:那能有什么烦恼和杂念呢? - 问著则差,答著则错:询问就会偏离真理,回答也会出错。 - 喝也喝不住,棒也打不著:无论怎样逼迫都无法制服他,即使用棒子打他也无法打到。 - 妙喜更得工夫:这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佛法。 - 时与下个注脚:有时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莫莫莫。若要拈花微笑底事,不二法门也低一着: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的修持
【注释】 曾:一作“赠”。献寿更称觞,指祝寿时举杯畅饮。肃肃秩初筵,形容酒席布置整齐,气氛庄重而肃静。烂漫倒芳樽,形容酒杯中的美酒芳香扑鼻。华烛蟠长烟,形容宴会上华美的蜡烛缭绕升起长长的烟雾。清朝燕贺人,指朝廷中大臣宴请宾客的场面。佳句染华笺,形容诗作写在精美的纸张上。吾非文人特,不敢废诗篇,我虽然不是文人,但我也不敢放弃我的诗作。顾惟鲁钝姿,喧争懒着鞭,形容自己性格愚笨、不善言辞
注释: 戏答益老寄方竹杖:这是对益老寄来的方竹杖的戏作回答。 家家竹杖只圆光:意思是,所有的竹子都做成了圆形的,只有这方竹杖才做得方正。 此竹如何得许方:这方竹杖是如何做到方正的呢? 削得团栾无可笑:用刀削平它的四周后,它仍然没有改变形状,显得很有趣。 蓦然夺去亦何妨:忽然间把它夺走也没关系。 译文: 所有的竹子都做成了圆形的,只有这方竹杖才做得方正。 用刀削平它的四周后,它仍然没有改变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