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寿更称觞,肃肃秩初筵。
烂漫倒芳樽,华烛蟠长烟。
清朝燕贺人,佳句染华笺。
吾非文人特,不敢废诗篇。
顾惟鲁钝姿,喧争懒着鞭。
出游翰墨场,常受众目怜。
尚为诸侯客,坐客寒无毡。
未见有知音,非理谁与论。
始知贤主人,见我颜色温。
包蒙欣有击,豁达露心肝。
窃效贡公喜,兼尽宾主欢。
吹嘘人所羡,推毂期孤鶱。
【注释】
曾:一作“赠”。献寿更称觞,指祝寿时举杯畅饮。肃肃秩初筵,形容酒席布置整齐,气氛庄重而肃静。烂漫倒芳樽,形容酒杯中的美酒芳香扑鼻。华烛蟠长烟,形容宴会上华美的蜡烛缭绕升起长长的烟雾。清朝燕贺人,指朝廷中大臣宴请宾客的场面。佳句染华笺,形容诗作写在精美的纸张上。吾非文人特,不敢废诗篇,我虽然不是文人,但我也不敢放弃我的诗作。顾惟鲁钝姿,喧争懒着鞭,形容自己性格愚笨、不善言辞、不善于与人争胜。出游翰墨场,常受众目怜,形容自己在文坛上常常受到众人的瞩目和关注。尚为诸侯客,坐客寒无毡,意谓仍做诸侯国的客人,但坐客们没有毯子裹腿。未见有知音,非理谁与论,意思是说还没有遇到能够理解和赏识的人。始知贤主人,见我颜色温,意谓终于发现这个贤明的主人对我的态度温和。包蒙欣有击,豁达露心肝,形容心胸坦荡,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窃效贡公喜,兼尽宾主欢,意谓偷偷地学习贡禹的喜悦之情,使主宾都高兴。吹嘘人所羡,推毂期孤鶱,形容我得到别人的赞赏,并因此得到了重用(比喻得到提拔)。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所作,内容多反映作者晚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对友人及朝廷的思念之情。
首联:“曾献寿更称觞,肃肃秩初筵。”这是对朋友的祝寿之辞。“曾”,就是“曾参”的意思,这里用来谦称自己。“献寿”,即祝贺别人的生日。“更”在这里作副词用,“再次”。 “称觞”,就是举杯畅饮。“肃肃”,形容酒席布置整齐严肃。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再次向朋友祝寿,举杯畅饮,酒席上的摆设非常严整。
颔联:“烂漫倒芳樽,华烛蟠长烟。” 意思是说:酒杯里的美酒芳香扑鼻,华美的蜡烛缭绕升起长长的烟雾。
颈联:“清朝燕贺人,佳句染华笺。” 意思是说:朝廷中大臣宴请宾客的场面,佳句写在精美的纸张上。
尾联:“吾非文人特,不敢废诗篇。”“吾非文人特”,意为我不是文人,“特”,就是特别的意思。“不敢废诗篇”,意为不敢放弃我的诗作。
中间四句:“顾惟鲁钝姿,喧争懒着鞭。”“顾惟鲁钝姿”,意为我只觉得自己愚笨、不善言辞、不善于与人争胜。“喧争”,就是争吵、争斗。“懒着鞭”,意为懒得动鞭子。
五至七句:“出游翰墨场,常受众目怜。”“出游翰墨场”,指在文坛上活动。“常受众目怜”,意谓常常受到众人的关注与喜爱。
八至十句:“尚为诸侯客,坐客寒无毡。”“尚为诸侯客”,意为仍然做诸侯国的客人。“座客”,即同席的客人。“坐客”,就是在座的客人。“寒无毡”,就是没有垫席子。“毡”,就是草垫子。
十一至十二句:“未见有知音,非理谁与论?” 意思是说还没有遇到能够理解和赏识的人。“非理”,就是没有什么道理,不合情理。“谁与论?” 意为还有谁能与我谈论?
十三至十四句:“始知贤主人,见我颜色温。”“始知”,就是才得知。“贤主人”,就是贤良的主人。“颜色温”,就是态度温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才知道这个贤明的主人对我的态度温和。
十五句:“包蒙欣有击,豁达露心肝。”“包蒙”,就是包容、宽恕的意思。“欣”,就是喜悦、高兴的意思。“豁达”,就是坦率、开阔的意思。“露心肝”,就是露出自己的心迹,毫无掩饰之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心中坦荡,坦率地展示自己的心迹。
尾联:“窃效贡公喜,兼尽宾主欢。” 这是说自己私下里学习贡禹的喜悦之情,使主宾都高兴。“窃效”,就是偷偷地学。“贡公”,是指西汉时期的大臣龚遂,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谏,深得人心。“兼尽宾主欢”,就是使主客双方都感到高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偷偷地学习贡禹的喜悦之情,使主宾都感到高兴。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他既感慨自己年迈体衰,又庆幸自己还能有机会在文坛上继续活动;既怀念过去与友人的交往,又羡慕那些能了解自己才华并加以赏识的知音者。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全诗语言平易自然,不加雕琢,却又不失精工;既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也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和淡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