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恩
【注释】 伯夷: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清高廉洁著称。 求仁得仁,去国如屣(chǐ):指伯夷为了追求道德的高尚,宁愿放弃国君之位,离开自己的国家。 叩马一谏,君臣大义:指伯夷在临行前对君主进行劝谏,展现了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 乾坤清气,萃子一身:形容伯夷身上充满了天地间的清新之气,彰显了他的高尚品质。 独立万古,邈焉无伦:指伯夷一生坚持道义,成为后世楷模,无人能与之相比肩。 【赏析】
注释: 穆穆元圣,道光八夤。 周公是文王的孙子、武王的弟弟,是周朝的开国元勋,被尊为“元圣”。这里的“穆穆”形容周公的威严庄重;“元圣”指的是最高的圣人。 九罭颂德,重译归仁。 “九罭”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网,象征着国家的法律和制度;“颂德”是指赞美德行;“重译归仁”意味着通过翻译使外国人也能理解并接受仁爱之道。 思兼勤施,经制大备。 这里的“思兼勤施”意味着思想要全面,方法要勤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点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一般分两步作答。此题为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要重点掌握答题方法,如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贤者惟子”,以“贤者”指代郑国执政大夫子产。“惟”是“是”的意思,即“只有”。子产为政,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注释】 康王:指晋武帝司马炎。 恪慎明德,肃恭神人:恭敬谨慎,光明磊落,是神灵所喜爱的。 迓(yà)天明威,勤咨老臣:迎接上天的威严,勤于征询老人的意见。 礼乐陶镕:礼仪和音乐陶冶人心。 民俗丕变:风俗习惯有了重大的变化。 太和(huó):太平、和谐。 千载复见:千年才出现一次。 【赏析】 这首诗赞颂了晋武帝的功德。首二句赞美他恭敬谨慎,光明磊落,为神灵所喜爱;第三四句说他勤于咨询老人的意见
泰伯 周室兴盛,泰伯生来就拥有圣嗣的身份。 泰伯不贪恋权势,默默体察天意。 他舍弃王都,隐姓埋名,消失于无形之间。 他的德行高尚到极点,人民无法称赞他
【注释】 尚父:指姜太公。鹰扬:雄壮威武的样子。王佐:辅佐帝王的臣子。达:通晓、明白。拯(zhěng):救。水火:喻灾难或祸乱。辅德:辅助君主治理国家。训告:教导告诫。丹书:丹砂书写,丹砂色红,古人用红色来代表贵重。义利:正义和利益。渝:改变。 【赏析】 此诗是赞美周文王之妻姜太公的一首诗歌。诗人以赞颂的口吻歌颂了太公辅佐武王伐纣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太公深深的崇敬之情。 第一句“尚父鹰扬
【注释】 1.履:踩。 2.柔制刚:柔弱可以制服坚强之物。 3.执虚御实:把握虚的方面以控制实的方面。 4.窥测消长:观察事物的变化和增减。 5.窃弄阖辟:暗中操纵变化。 6.恍惚莫象:形容变化莫测,无法捉摸。 7.变通无穷:变化无常,无拘无束。 8.孔圣:指孔子。 9.叹:感叹。 10.龙:比喻老子。 【赏析】 这首诗赞美道家思想中的“道”是无形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变幻无常,难以捉摸。
诗句释义: 1. 假仁图霸,尊王斥戎:假借仁德之名来谋求霸业,尊崇周朝之王并谴责戎族。这里强调了管仲的权谋策略和对周王室的支持。 2. 民受其赐,圣与其功:百姓因此受到恩惠,圣人也因其功劳而获得赞誉。这句话体现了管仲的政治功绩得到了民众和圣人的认可。 3. 治国长才,卓有令闻:他拥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声名远扬。这里的“卓有令闻”指的是管仲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4. 四维之言,可以为训
汉文帝(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西汉的第四位皇帝,名刘恒,是文帝赵充国和皇后窦氏的儿子。他以仁孝之名闻名于世,他在位期间施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句解读: 1. “穆穆太宗”:“穆穆”一词常用来形容庄严或严肃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文帝的形象或气质。“太宗”则是指开国皇帝,这里指的是文帝。此句描绘文帝庄重、威严的形象。 2. “躬修玄默”
诗句解读 1 才优王佐,德跻圣域。 - 这句诗表达了颜回的才华和德行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辅弼之臣,其德行已经超越了圣人的境界。 2. 既见卓尔,亦几无迹。 - 颜回的形象非常突出和卓越,仿佛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典范,以至于他的足迹几乎难以察觉。这表达了颜回的高洁和超然,他的品德和行为让人无法找到任何瑕疵。 3. 明哲天纵,纯粹性成。 - 颜回具有非常高的智慧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