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
诗句输出:我歌伐木行求友,钟虡莛摧不肯鸣。 译文输出:我歌唱伐木以寻求朋友,钟磬被摧折却仍然不愿意发出声音。 注释输出:我歌唱伐木以寻求朋友,钟磬被摧折却仍然不愿意发出声音。伐木象征着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钟磬的不发声则暗示了友情的珍贵和坚定。 赏析输出:《北征别张廉卿即送其东游·其一》是清代诗人吴汝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友人张廉卿的深切情谊。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
诗句释义 1 一镫传过海 - “一镫”在这里可能指代的是佛教的灯,象征着佛法的光芒或智慧。“传过海”表示这种光明或智慧跨越了海洋的距离,传递到远方。 2. 祖印提来未 - “祖印”通常指的是佛陀留下的手印,是修行者在特定的地点通过特定的姿势触摸而获得的启示或印记。“提来未”意味着是否已经得到了这样的印记,但尚未明确。这里可能含有对修行成就的一种悬而未决或未完成的意味。 3. 低头拜空王 -
【注释】大木:指大树;高栋:高大的屋梁。百围:指树身粗大的树,围有百尺。一国不能两:指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树木,比喻不可多得,不可重复。若:如果。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颂本愿寺内的巨木,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造物主的伟大。“游本愿寺”是题咏对象,“大木作高栋,一国不能两”,是咏叹的内容。“若无百围柱,颓坏欲谁仰”是结语,也是对前两句的概括。“大木”、“高栋”和“百围柱”三个词语
过朝鲜王京 攘臂言兵议已疏,锐身字小却良图。 分民本计适已事,窃帝一时聊自娱。 千载箕封遗俗在,九州禹迹远邻无。 鲰生目睫疑空论,鲂鱮枯鱼势故殊。 注释:攘臂言兵(攘臂:挥臂,表示愤慨的样子。言兵:谈论战争。) 兵议已疏(议:议论、商议。) 锐身字小(锐:磨快。字小:字写大。比喻地位卑微。) 却良图(却:放弃。良图:美好计划。) 分民本计适已事(分民:分配人民。本计:根本之计。适:适合。)
《北征别张廉卿即送其东游》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第一句:“我歌《伐木》行求友,钟虡莛摧不肯鸣。” - 注释:我唱《伐木》这首古诗来结交朋友,钟虡被踩断(比喻朋友受到挫折),但仍然不肯歌唱。 - 赏析:这里表达了诗人面对挫折仍坚持自己信念的决心和勇气。 - 第二句:“海运鲲鹏通变化,气联龙虎有逢迎。” - 注释:海水可以变成巨大的鲲鹏,风云可以变化万千
注释: 天上只有一个月,自然能印出无数池。 那用凿子去凿墙壁,光辉都是共有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月诗。全诗以“止”、“可”、“那用”、“光辉”四字为中心,通过描写月亮的不同形态,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也反映了他追求自由、不受拘束的思想情感
绝域归来更大何,办装未办口悬河。 乘槎路远天忧大,缚马书来国论多。 一借荆州还岂易,尽抛瓯脱议尤讹。 云蒸龙变归神略,回首沧溟久不波。 注释: 1. 绝域归来更大何:从远方归来的将士显得更加强大。绝域,指边疆地区,也指远方、异地。归来,回来。更大何,更加强大,何,什么。 2. 办装未办口悬河:准备出征的士兵还没有装备齐全,嘴上挂着口水。办,准备、装配。 3. 乘槎路远天忧大:乘槎(chá)
首先输出原诗: 次韵和许涑文观察拟诸将 四海游谈愿识韩,壮图先见战皋兰。 出尘军略戈鋋老,绝塞风烟道路难。 麾羽幕前迟谢艾,盘矛帐下渴陈安。 匡时一疏扶清议,早晚天山看筑坛。 接下来是译文: 愿在四海游谈中结交韩愈,壮志凌云,先见之明可与皋兰媲美。 出尘脱俗,军略深远,戈戟锋芒已显疲态,绝塞之路风烟弥漫,道路艰难。 挥舞羽扇,延伫帷幄之上的谢艾,急盼盘龙矛下陈安的急切愿望。 匡扶正义,一纸奏疏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卧虎潭潭守便宜,人中蓍蔡仰前知。 - "卧虎潭"指的是一个地名,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字,"守便宜"意味着在这个地方有战略优势,可以控制局势。 2. 两隅略地无长锁,万国朝天有乱丝。 - "两隅略地无长锁"表示两个地方被轻易控制,没有长期的威胁。"万国朝天有乱丝"表示世界上的国家都向天祈祷,希望得到帮助,但实际上却有很多麻烦和混乱。 3. 得意轩车曾宠鹤,当时田猎梦非螭
注释: 次韵和许涑文观察拟诸将:再次作诗,和许涑文观察的《拟诸将》一诗。 见说关城卧鼓鼙,又闻应响变鸣鸡:听说在关上城楼上,可以听到战鼓的声音;又听到有军马应声而动的鸣禽。 三边列障通青海,九市华筵舞白题:三边地区设置了坚固的防线,与青海相通;在京城举行盛大宴会,舞女们穿着白衣服跳舞。 武帝威棱歌宝马,黄支职贡记生犀:汉武帝以威武之姿,征服四方;南方国家进贡的犀牛角等物品,被记载在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