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廷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技巧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贡院”指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科举取士之所,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对读所联”:指读书人对对句。联是对偶的文辞,此处指对句。 “顾误辨讹须守黑;分章析句合涂黄”:意思是说在考试时,如果一时认不出答案就应先涂黑,待认完所有的题目再擦去涂掉的部分。“分章析句合涂黄”的意思是说在答题时,要逐句分析,逐句解答,然后涂改。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的鉴赏。首先,要了解作者及作品,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分析手法,最后赏析语言及情感。 “楼起层霄,是明目达聪之地”,此句中“楼”指贡院明远楼,“层霄”指高入云霄。诗人通过夸张手法把楼比作“层霄”,形象地写出了贡院明远楼之高峻雄伟,并暗含着诗人对科举考试的讽刺之意。接着,诗人以“是明目达聪之地”为结语,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看法:认为它只是让人眼睛更加明亮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大钦的《贡院衡鉴堂联》。全诗共八句,依次为: 1. 典重求贤,荡节分持宣汉诏; 2. 堂开吁俊,輶轩亲到采秦风。 3. 典重求贤,荡节分持宣汉诏; 4. 堂开吁俊,輶轩亲到采秦风。 5. 典重求贤,荡节分持宣汉诏; 6. 堂开吁俊,輶轩亲到采秦风。 7. 典重求贤,荡节分持宣汉诏; 8. 堂开吁俊,輶轩亲到采秦风。 9. 典重求贤,荡节分持宣汉诏; 10. 堂开吁俊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的考查。解答本题时,需要逐句对诗进行翻译。注意要忠实于原文,不添加任何新的信息。同时,要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译文: 运际右文,凤起蛟腾连右辅; 门迎西极,星辉云烂照西京。 注释: 1.“运际”二句:指唐武宗会昌五年(845)进士考试,考生多是举子和文人墨客。因会昌五年是会昌帝年号,故称“运际”。唐代科举取士
【注释】 弥封:密封。豹隐:指隐居山林。光:比喻才华。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山林的志向,同时表达了他希望在隐居中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愿望。 首句“姓氏不妨偕豹隐”,意思是说,不必因为姓氏而羞于隐居山林。这里的“豹”是指山林,是隐居的地方;“姓氏”则指的是个人的姓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姓什么而感到羞耻,可以和山林中的野兽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注释】 1. 贡院:古代指设在京城的考选贡生的考场。收卷所联:收卷,即收考生试卷。联,对仗。 2. 称心好句:指写诗时心中构思的佳句。欣先睹:欣喜于先看见。 3. 入手奇文:形容文章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岂漫藏:哪里是随便藏起来的呢!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作者以“贡院收卷”起头,用典切题,紧扣题目。“称心好句”,点明诗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心情舒畅,喜不自胜。“入手奇文”
【注释】 绚:灿烂。彩文:彩绘的文章。疑:怀疑。堆锦绣:像堆积锦绣一样,形容文章华丽。研朱笔:用朱砂写的毛笔,古代写字常用朱砂笔蘸墨。合:同“协”。架珊瑚:像架设的珊瑚树,形容文笔优美。 【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科举考场上的文章和书法的。首句写文章华美;次句写书写得工整
诗句:“岌嶪龙门,雷浪可容轻跃过” 译文:高耸的龙门如同屹立于云端,雷声虽响但波浪却能让人轻松越过。 注释: 岌嶪:高耸的样子。龙门:古代传说中黄河中的一座大龙门。雷浪:巨大的波浪。轻跃过:轻易地越过。 赏析:“岌嶪龙门,雷浪可容轻跃过”,这一句描绘了龙门的高耸与巨大波澜的壮阔景象,同时也传达了一个强烈的动态感。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观,而且表达了对力量与勇气的颂扬
【注释】 “贡院”: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这里代指考场。精白,即精细、纯洁;丹黄,即红色黄色,这里借指试卷。 “一心”,指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意思。 “鹿衔苹”,典出《庄子·秋水》“啮缺问道于被衣者,答曰‘得之于帝,奚以与我’”。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得到了真善美的东西,他应该像猎人一样去捕捉它。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考场情景的一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考场中考生们专注学习的情景的喜爱之情。
我们需要逐句对诗进行解释,然后分析关键词的注释和最后进行赏析。 1. 诗句: - 地接龙门:意指地理位置接近龙门,龙门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条巨龙,位于黄河中游。 - 多士:指的是众多有才华的人或学者。 - 须联:必须串联起来。 - 鱼贯队:像鱼一样排列成一列的队伍,这里用来比喻学者们有序地进入贡院。 - 恩开虎榜:恩赐如同老虎一样勇猛,这里的“恩”指朝廷的恩典,而“虎榜”则是科举考试的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