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敏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古代文人生活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描述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反映出他们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我们来逐句解读一下这首诗: 1. 咏壁上尘:这是第一句,描述了一种现象或主题。这里的“咏”指的是吟咏、歌颂的意思,而“壁上尘”则可能是指墙上的尘土或者是对某种事物的比喻。整体来说,这句可能是在表达对某种现象或主题的赞美或者感慨。 2. 软红何事傍闲居:第二句
这首诗是王之涣写给王维的,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子谦再约西山之游余因事阻书此却寄 注释: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陵,号储光君,太原人。唐代诗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太原祁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等,有“诗佛”之称。两人曾共赏山水,结下深厚友谊。王之涣再次邀请王维一起去游览西山,但因故不能同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首先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把握思想主旨;然后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并结合诗情作具体赏析。 (1) “记取西风古寺眠”,意思是记得当年在西风中在古寺里安歇过。诗人以“古寺眠”来回忆自己与友人的友情,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之情。 (2) “联床小话早秋天”,意思是我们曾经在秋天的清晨一起谈天说地。诗人运用了互文手法,将两人在一起交谈比作是朋友间的相互往来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第1句:“依旧芊绵荫草痕,亭台只有客传樽。” - 这句诗描绘了春天里,原本茂盛的草木仍然覆盖着草地的痕迹。这里的“依旧是”表达了时间流逝而事物依然如旧的感觉。同时,“芊绵”形容草色繁茂,而“荫草痕”则形象地展现了这些植物在春日阳光下的影子,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 - “亭台只有客传樽”则暗示了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供人休息和聚会的地方
【注释】 春雨过:春雨初晴。 松轩:即松窗,指松林间的轩窗。 同:和。 敬亭:山名,在今安徽宣城县。唐李白曾游此,并有《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诗,故敬亭亦称裴公山。这里泛指友人。 话旧:谈论过去的事情。 竹喧雀噪杂莺鸣,都入松堂作雨声。 喧:声音大而杂乱。雀、鸟、莺:都是鸟类的统称。 噪:大声叫唤。 都:全部。 松堂:松树环绕的厅堂,即松轩。 作雨声:如同下雨一般的声音。 过眼:从眼前经过。
闻雁: 又值东风散柳丝,那堪嘹呖雁声悲。 春阴酿雨欲来候,旅夜怀人乍醒时。 我梦江南游未得,汝归蓟北究何为? 最怜禁阙蓬瀛里,松岛沙堤任所之。 注释: 1. 又值东风散柳丝:又值,再次;东风,春风,这里指的是春天的风;散柳丝,吹动着柳条。 2. 那堪嘹呖雁声悲:哪堪,哪里忍受得了;嘹呖,声音高而尖;雁声悲,指大雁南飞时发出的哀伤叫声。 3. 春阴酿雨欲来候:春阴,春天的阴云;酿雨,即将下雨的意思
莲花池道上 风雨连宵入夜昏,朝来一蹇过郊园。 圯桥水断归村路,新柳烟屯废苑门。 火烧荒原人上冢,鸦啼古庙客销魂。 年年寒食东皋道,傍岸何时结草轩? 译文: 风雨连绵整夜未停歇,清晨出行经过郊野的园子。 圯桥断裂水流中断,通往村子的道路变得荒芜。 荒原中有人举行祭祀,乌鸦啼叫回荡在古庙之中。 每年寒食节都会经过此地,何时能够在此筑屋定居? 注释: - 风雨连宵入夜昏:形容连续几天的暴雨
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的一次即兴之作,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草屦次韵:这是诗题,意思是诗人以草鞋为题,创作了一首诗作。 2. 散步偏宜野服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认为散步这种活动更适合穿着轻便的野服进行,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3. 相怜赤足倍多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作者穿着草鞋,所以更能体会到赤脚行走时的那份自由和快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要点,找出相应的诗句,并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访卢素亭”是全诗的首句,点明了全诗的中心事件——诗人访友,因此,这一句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从全诗来看,诗人访友的对象有二:一为“处士庐”,即隐士卢素亭的住所;二为“阿戎”,即诗人的朋友阿戎。 【答案】 译文:钟声回荡在古寺里
八里庄望山 平生不识西山路,望眼欣逢一霁颜。 两屐未穿幽磴险,孤峰遥接白云闲。 青松古寺来新雨,碧嶂晴岚□□□□。 □□□□□□□,□□□□□□□。 注释: 1. 平生不识西山路:我平生从未走过西边的路,对这条路并不了解。 2. 望眼欣逢一霁颜:看到晴朗的天空,心中感到欣喜。 3. 两屐未穿幽磴险:还没有穿过这些隐蔽的山道,因为陡峭。 4. 孤峰遥接白云闲:远处山峰与天空相接,显得很宁静。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