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薰
【注释】 偈颂六十八首 其六十:偈,即佛经中的唱词。偈颂是佛教中一种唱诵佛经或讲说道理的文体,多以韵文的形式出现。此诗为六十八首偈颂之一,其内容大意是说:进入寺庙后,先在门内设置一些仪仗,然后再上堂屋。但如果没有道路,却要成为一条路。百丈老和尚常常得到一个“得”字,他懂得吃茶的道理,应该珍惜它。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代诗人王建晚年。王建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曾因直言劝谏而两次被贬谪
注释: 全提(指佛性)半提(指烦恼) 向上向下(指修道的方向) 冷泉直是口哑(指修行者被冷泉的清凉所感动,但因口哑不能表达) 真人面前不得说假(指面对真人,修行者应该诚实守信) 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修行者在修道过程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全提半提是指修行者在修道过程中,应时刻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不应迷失方向或偏离正途。向上向下则是指修行者在修道过程中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时时常九夏:这里的“九夏”指的是炎热的夏天,通常指夏季三个月的时间,即农历的六月、七月和八月。诗句中的“时时”表示每一天都在这个时间段内,强调时间的频繁性。 2. 日日三秋:“三秋”是指三个秋季,即秋天的三个月,从农历九月至十二月。这句诗表达了每一天都在这三个季节中度过,突出了四季更迭的频繁。 3. 闹市里:这里的“闹市”指的是繁忙的城市或商业区,是人们购物
【注释】 偈颂:梵语“伽蓝”的意译。即指寺院、僧众居住的地方。 偈,梵文音译为“kāvya”。是佛经的一种文体,由偶人(或称为“倡”)诵读。偈中用韵律和散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宣述佛理。 《六祖坛经》,禅宗五祖弘忍之弟子神秀所作的六首颂诗,后来慧能作偈以驳斥之,故称为“偈”。 天,梵文音译为“śrītā”,意为“佛性”、“佛智”、“佛道”。 昨夜山僧针线囊中,打失一文古老钱:山僧在夜间缝补衣物时
【注释】 灵隐门下,不犯之令:指灵隐寺的规矩。 九十日中:指一昼夜有九十日。 衲僧路活,脚下生烟:比喻衲僧行走快捷,如烟雾般迅速。 老僧终不学云门索饭钱:指僧人修行,不求物质上的报酬,而求精神上的升华。 【赏析】 《偈颂六十八首》是唐代高僧寒山子所作组诗。此诗为第六十八首,写一个和尚在灵隐寺修行的情况。全诗共四行,每句七字,押韵平仄相间。第一二句写灵隐寺的清规戒律:“灵隐门下,不犯之令”
注释: 赵州禅,口皮边。 墙外底,透长安。 𡎺著磕著,言端语端。 不是钓鳌手,徒劳把钓竿。 译文: 赵州的禅法,就像是嘴唇边缘的风。 墙上的砖块,透过长安。 说话做事,都是端正的样子。 如果不是为了钓取巨鳌,那么空费力气去拿鱼杆又有何用呢
【注释】 偈颂:佛教中的韵文,多以诗的形式表达佛理。此诗是六十八首偈颂中的第五十一篇。德山:即德山和尚,是禅宗的初祖,传说他见性后曾用棒打人,故名“德山”。雨点棒:即禅门棒法,指禅宗僧人施棒时像雨水打在物体上一样,不偏不倚,直截了当。临际:临近。雷奔喝(hè):大声喝斥。收拾:收拾整理。七零八落:形容东西散乱。灵山:指灵山寺,相传为东晋时期慧远法师修行的地方。咬定牙关:形容坚定不移的样子。睦州
【注释】 月旦:指月,比喻佛。升堂:比喻开悟,觉悟。无可垂示:没有可教导的东西。便恁么:就这样,这样。散去:指觉悟后,豁然开朗。灵利:聪明伶俐,机敏。秤锤:古代的量具,用铜铸成,有刻度。“捏”字,是动词,意为用“秤锤”称量。“汁”字,是名词,指秤锤的重量。滋味:味觉感受,比喻悟道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禅宗公案,即“拈花微笑”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维摩经》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禅宗和佛教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下面我将对这首诗逐句解释: 1. 意到句到,宗通说通:这句诗的意思是,当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时,表达出来的话语也能通达无碍,说明佛法的道理非常深奥,只有真正理解才能用言语表达。 2. 一品二品,百匝千重:这里的“一品”指的是最高等级,即菩萨果位;“二品”则可能是指罗汉果位,或者是修行的层次,如初住菩萨等。这两句表明
注释: 偈颂六十八首 其五十六 曲曲弯弯,平平坦坦。 七穿八穴,十字纵横。 是汝诸人,不妨东行西行,第一莫教撞著跛脚老云门。 译文: 曲折蜿蜒,平坦如镜。 七穿八凿,纵横交错。 你等众人,可随意向东向西行走,但第一要避开那个瘸腿的老云门。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寺庙建筑特点的诗。诗中“曲曲弯弯,平平坦坦”形象地描绘了寺庙建筑的特点,即曲折蜿蜒,又平坦如镜。而后面的“七穿八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