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璨
偈颂十八首其十一 符不用,药不用采。 起死禁不祥,幸有这个在。 满院薰风夏日长,人在其中花香世界。 【注释】: 偈颂:佛教语,梵语“偈陀”的意译,即佛经中的偶颂,是诵习时所唱的歌辞。偈颂十八首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起死:指救治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比喻把快要死亡的人救活。 符:古代用来驱鬼避邪或治病的印信。 药:中药,这里指药物。 熏风:和煦的风。 人在其中:人处在花的世界
偈颂十二首 其四 扰扰匆匆,晨鸡暮钟。 唤冬作夏,唤夏作冬。 一线短长谁管得,雪霜尽处是春风。 注释:纷纷扰扰,匆忙地度过每一天,早晨的公鸡和傍晚的钟声交织在一起。 冬天被当作夏天,夏天被当作冬天。 谁能掌控这短暂的时间,只有到了最后,雪霜尽去,春天才会到来
云门放洞山三顿棒,黄檗打临济三顿棒。 减灶添兵,伤盐费酱。 一不成单,二不成两。 多少芦花对蓼红,时人只看丝纶上。 赏析: 在这首《偈颂十八首》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揭示了禅宗顿悟的真谛。其中,“云门放洞山三顿棒,黄檗打临济三顿棒”两句,分别描述了两位禅宗大师的行为,展现了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与深邃的哲理思考。 “减灶添兵”和“伤盐费酱”两句,则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偈颂十八首 其六 即心是佛,山无重数。 非心非佛,水无重数。 不是心也不是佛,白云又无重数。 推荐福报如此这般,在灞陵桥上望西川。 注释: - "即心即佛":直接面对内心,就是面对佛陀。这是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强调通过内心的体验来领悟佛法。 - "山无重数":比喻佛法无边无际,就像山一样多。 - "非心非佛":既不是心也不是佛。这表示禅宗中的“不二法门”,即心与佛、凡与圣并无区别。 -
【注释】偈颂十八首:禅宗和尚所作的颂诗。 偈:一杓,是说临济义玄和尚(784-869),他创立了曹洞宗。处,是禅门用语,意思是住持、掌门人。半杓,是比喻末山谦光大师(750-815)。玉本无暇,是说玉本来没有瑕疵,但被人们雕琢,就变得有瑕。妄自雕琢,是说人们随意的去雕刻它,使它变得不自然。有年无德,是说睦州禅师(732-811)在世的时候没有德行。老睦州,就是睦州禅师。云门寺,是当时著名的寺院
【注释】 闹:喧嚣,纷乱。 闲:清静。 寂寂:安静。 捉象:指用兵打仗。比喻有本领的人。 历历:分明。 【赏析】 这首诗是颂扬一位武艺超群、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的。首句点出这位英雄的外貌特征——他神态安详,好像并不把人放在眼里,但内蕴着一股不可轻视的力量;次句写他的神态和举止,“不动一丝头”,表现了其沉着冷静的处事态度;三、四两句赞颂他的武艺高强,能像捉象那样从容自如地战胜敌人
偈颂十八首 其十三 至日书云,云作何色。 释义:到了冬至这一天,书信里说,你的头发是什么颜色? 眼里无筋,青黄赤白。 译文:你的眼睛里没有筋络,青色、黄色、红色、白色。 注释:偈颂是汉传佛教的一种文体,以四言、六言或七言韵语写成,每句的最后字押韵,用散文形式写成的佛教赞颂诗。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通过对冬至这一特殊日子的刻画,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人们内心的感受
【注释】: 漏尽:指夜深人静。沉沉:寂静无声的样子。山房:诗人隐居之处,也借代自己的居所。风露深:风吹露湿。岭上:山间或峰顶。有月落波心:有月亮从水中央落下。 【赏析】:此诗描写了夜深时,诗人在山房里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之情。首句“漏尽”表明时间已经到了深夜,第二句“山房”指的是诗人的居所,第三句“风露深”描绘了夜晚山中的景象,第四句“无云生岭上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偈子或佛门中诵念的颂文。十八首之一。 其五:第十八首的第五句。 自小离家住日边,从小离开家乡住在天边:日边,泛指天边。 去家只道路三千:去,到。三千里,泛指很长的路。 从人问得来时路:从人,即随从的人。来时路,指回家的路程。 回首元来在目前:回首,回头看。元来,原来。 【赏析】 《偈颂十八首》是唐代僧人贯休的作品集,其中第十八首“其五”写诗人远离故乡的游子心情。
注释:已经通过玉关,长久的战役结束了,但是仍然向人前动鼓鼙。 只是以为马可以行在荒草地,不知道已经陷入重围之中。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作者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将领们不谨慎、轻率行动的批评,同时提醒人们警惕战争带来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