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虬
倾国倾城总绝伦, 红儿花下认真身。 十年东北看燕赵, 眼冷何曾见一人。 注释与译文: 1. 倾国倾城总绝伦 - 此句意为“美丽到足以倾倒国家,绝世无双”。罗虬通过对比杜红儿的美丽,来凸显其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地位。 2. 红儿花下认真身 - 此句表达了红儿在花丛中如临深渊般的专注态度。 3. 十年东北看燕赵 - 这句话描述了罗虬长时间关注东北地区的情况,特别是关注燕赵地区的历史变迁。 4.
注释: 比红儿诗: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题,是一首悼念林黛玉的悼亡诗。 京口:今镇江市南长江边的京口镇。 喧喧百万人:京城里成千上万的人,形容人潮涌动。 河鼓:星名之一,指二十八宿之一角,即房宿、尾宿之交界处。谢星津:在星津迎接河鼓星。星津,星名,指房宿、心宿之交界处。 柰花:即梅花,又名春梅。 似雪簪云髻:用白雪做头饰,云彩作发髻,形容女子的美貌。 夭容是后身
【注释】 《比红儿诗》: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一位女子的。“青史”代指历史书,“真”指真实。“纤手”代指柔弱的女子。“强秦”代指强悍的君主,“谢齐皇后”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号太真)。“连环别与人”中的“别”指分离、离散的意思,“人”指他人。 【赏析】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诗人通过写一首小诗,向一个女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全诗语言平实而含蓄,感情真挚而不外露
这首诗以“比红儿”为题,展现了杜红儿的美丽与才华。诗中提到的杜红儿,是雕阴(今陕西富县北)的一位官妓。她不仅美貌出众,而且机敏智慧,与众不同。罗虬在自序中表达了对杜红儿的赏识:“余知红者,乃择古之美色灼然于史传三数十辈,优劣于章句间,遂题‘比红诗’。” 他通过对杜红儿的赞美和比较,展示了她的美貌与才华。 诗句翻译: 1. 姓字看侵尺五天,芳菲占断百花鲜。 2. 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幸蜀川。
注释: 比红儿诗:这首诗是诗人对红儿的思念之作。 浸草漂花绕槛香:在草中,花朵在水中漂荡,香气萦绕在栏杆周围,这美景让人陶醉。 最怜穿度乐营墙: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最为珍视的是那穿过乐营的一墙之隔。 殷勤留滞缘何事:为何要在这美好的地方停留? 曾照红儿一面妆:你曾经在这里照过镜子,梳过妆。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花草、风墙和乐营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比红儿诗》是唐代后期诗人罗虬创作的一首诗。该诗以其独特的构思、绮丽的诗风和对美女杜红儿美貌的刻画而闻名,体现了作者对杜红儿美色的高度评价。} 罗虬的《比红儿诗》,以雕阴(故城在今陕西富县北)的官妓杜红儿为题,通过与古代众多美女的对比,展现了杜红儿无与伦比的美丽。这首诗不仅以其绮丽的诗风和巧妙的构思著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标准的变化。 诗歌开篇即提到“五云高捧紫金堂”
南国东邻各一时 杜红儿才情独秀,楚宫人羞同柳枝比肩 1. 诗作背景与作者介绍 - 《比红儿诗》创作时代:唐朝 - 罗虬生平简介 - 作品流传及影响 2. 诗句原文与翻译 - “南国东邻各一时”原文及译文 - “后来惟有杜红儿”诗意解析 - “若教楚国宫人见”含义解读 3. 关键词注释与赏析 - 注释解释:“南国东邻各一时”指各地文化风情各有千秋 - “杜红儿”象征意义及其文学价值 -
注释:雕阴,即雕刻阴翳,指雕刻精细的屏风。旧俗,指过去的习惯做法。婵娟,指美女。有个红儿赛洛川,意思是有一个女子长得像洛水一样美丽。常笑世人语虚诞,意思是常常嘲笑那些说话虚诞无稽的人。今朝自见火中莲,意思是今天才看到自己就像在火中的莲花一样纯洁无瑕。 译文:雕刻精美的屏风上描绘着美丽的女子,有一位女子像洛水中的莲花一样美丽。她常常嘲笑那些说话虚诞无稽的人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写花和人的关系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构思新奇,意境幽深,语言含蓄而优美。 第一句“槛外花低瑞露浓”,写的是花儿在雨露的滋润下,盛开得格外娇艳动人,这是实景;“梦魂惊起”四字,写出了诗人因看到美丽的春花而惊喜交加,恍如隔世,这是虚写。诗人用拟人手法描写花,使花人格化,赋予它生命和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艳丽多姿,从而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
【注释】: 薄罗: 轻薄的丝织品。 轻剪: 轻轻地裁剪。 越溪纹: 指越地的水波纹理,这里代指女子的眉纹。 鸦翅: 像乌鸦翅膀那样的眉毛。 两鬓分: 指发际线。 料得: 估计。 文君: 卓文君,西汉著名美女。 相如: 司马相如,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和政治家。 琴里挑: 弹琴时拨动琴弦,挑拨琴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诗,通过对比手法来表达诗人对文君的情感。全诗以“文君”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