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淳
月桐不似虎头痴,颇学王维爱作诗。 【注释】:虎头:指唐代画家张僧繇。“月桐”即张僧繇的儿子——张悦,字月堂,人称“张虎头”。他擅长画佛像、人物,尤其以“点睛法”著名。月桐不似虎头痴,指月桐并不如他父亲那样迷恋佛教题材的壁画;颇:很,十分。爱:喜欢。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有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句意谓月桐也喜欢作诗,但不像他的父亲那样专于佛画。 烦君满壁沧洲画,画我萍居听雨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诗的内容概括、手法、语言特点等;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注意点明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内容上是写自己目病中听到打猎的声音的感想;结构上第一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语言上运用了“新”“旧”“拥”等词语,写出了打猎时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打猎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 指眼疾;打围,指打猎
诗句如下: 去岁还家逼岁除,厨人灯火祭更初。 翻译:去年回家时,正是年末的时候,厨房里灯火辉煌,人们还在祭拜新年的开始。 注释:去岁:去年。还家:回家。逼岁除:正是年末的时候。厨人:厨房里的人。灯火:灯光。祭更初:祭拜新年的开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除夕夜的所见所感。诗人回忆去年回家的情景,那时正是腊月,家里热闹非凡,厨房里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房间。他看到厨房的人忙着准备过年的食物
明朝送客出城隅,先向东家借蹇驴。 注释: - 明朝:指明朝时期。 - 送客:送别客人。 - 出城隅:走出城外。 - 东家:此处指东家的东侧邻居。 - 蹇驴:古代一种两轮小车。 - 仆健马肥泥水少:仆人强壮,马匹肥壮,泥水较少。 译文: 明天送走这位公子离开京城,我先向东边的邻居借一辆瘦弱的驴子。 仆人强壮,马儿肥壮,泥泞的水也少,我估计三天就可以到达中都了。 赏析:
注释:凤凰台上我眺望庄台,欣喜地收到云信亲手开启。里面频频询问家乡的消息,三月份没有寄来书信。 赏析:这首诗是李绅为答谢友人而作的,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诗中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凤凰台上我眺望庄台”,描绘了诗人眺望远方的景象;“喜得云缄手自开”则表达了诗人收到云封时的喜悦心情。此外,诗句中的“阿罗三月没书来”也富有诗意,让人感到温馨而亲切。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
《是夜蒙公相寄示三首因用韵以成·其二》是明代诗人唐之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和赏析: - 诗句释义 1. “云头鹤背碧迢迢”:形容天空的景色,云朵像鹤的背一样高耸入云端,色彩呈现出碧绿色,十分遥远且美丽。 2. “仙子飘然不受招”:仙子仿佛自由自在,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缚或邀请,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 3. “直入银河秋水去”:直接进入银河之中,仿佛穿越了秋天的水面
是夜蒙公相寄示三首因用韵以成 淮北淮南两地情,藕花菱子月三更。 - 诗句解析:此句描述了淮北和淮南两地的深情与自然景观。淮北和淮南,地理上分属于淮河流域的北部和南部,这里用“两地情”表达了诗人对两地情感的连结,同时也暗示了地理位置上的分离。“藕花菱子月三更”描绘了夜晚的景象,通过“菱子”、“藕花”,诗人细腻地描绘了夏夜的自然美,而“月三更”则突出了时间的静谧和深远,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注释】 疋马:骑马。阙:皇宫的楼观,此处指京城。扬鞭:挥着马鞭。疾:快。寻常:平常,平常时节。中秋月: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亮。谁似:谁能比得上。升堂:登堂入室。捧寿卮:举杯祝福。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朋友一斋公子归凤阳(今安徽凤阳)时有感而作。首句写友人辞别京城的情景;颔联写朋友离去时的情态;颈联写自己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尾联写友人归去后的情景。全诗写得委婉有致,含蓄典雅。
注释:我住在公府旁边,靠近河湾。那些野人、老人和孩子都来我这儿游玩。 不要以为草堂没有样制,皇帝曾赐给我三间房子。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回忆了自己在公府任职时的生活,以及他与当地人民的关系。他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感激之情。同时,他还提到了皇帝对他的恩赐,这也是一种荣耀和自豪
扬子桥是扬州市的一个重要地标,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下面将根据提供的诗句内容,逐句进行翻译、注释以及赏析: 1. 诗句原文: 白浪迎船走玉龙,船头人听广陵钟。 朱帘寂寞琼花落,二十四桥空碧峰。 2. 诗句翻译: 波浪轻拍小船如同玉龙游走,船头的人们倾听着广陵的钟声。 朱色窗帘下寂寞飘落着琼花花瓣,二十四桥显得更加空寂如碧峰独立。 3. 诗意解析: - “白浪迎船走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