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嵩
这首诗是苏轼在邹公祖署中纪怀时所作。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和注释: 1. 忆昔长白居,画粥断齑菜。 (回忆起过去我在长白山居住的日子,那时的饮食简陋如画粥和拌碎菜) 注释:长白山位于吉林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古人常用以比喻隐居之地。 2. 此时意可忘,移根种园内。 (现在我可以忘却世俗的纷争,将这棵树移植到我的园林里) 注释:苏轼在这里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心态。 3.
甘泉书院新迁 泰山忽然向东倒塌,沧海又变桑田。 人事有兴废,千古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前我敬仰的夫子,在韶阳时舣船归来。 振衣帽峰山麓,济济罗列众多贤才。 如今在此开辟院宇,将永远开讲讲筵。 弘扬六艺,习心使之销尽煎迫。 迄今已经三十载,圣贤真传永世相传。 曲江重新迁徙学宫,此院只是借地搬迁。 让贤尚可云可为,让圣岂能说是过失。 千仞宫墙在,门深室且玄。 升堂聚集朋侣,仰头谈说高远坚贞。
【注释】: 1. 粤:广东。 2. 乡国音:故乡的声音。 3. 停云在树杪,尺五连苍阴。 4. 乃隔庾江岑:于是隔着庾江之南的山峰。 5. 兼葭吟:用《诗经·蒹葭》中的“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来比喻。 6. 南薰调:南方暖风,即暖风。 7. 昔贤异出处:过去的贤人有不同寻常的处世态度。 8. 意气仍盍簪:意气仍然像古代士大夫一样不戴冠帽。 9. 范老忧时念,且罄平生心:我担忧国事
【注释】 1.三水:泛指长江、汉水、济水三条大河。 2.两江:这里指长江和淮河,西北来指自西向东流入黄河。 3.合流:两条河流在入海口会合并流。 4.注南海:汇入南海。 5.朝宗:指江河终归大海,比喻事物有归宿。 6.本同根:指三水都发源于同一处。 7.挽舟溯天河:指溯流而上,寻找支流的源头,如诗中所说的“支机石”。 8.支机石:传说中一种形状像机器的石头,用来支撑船的桅杆,是寻访水源的重要标志
这首诗是作者在祖居的书房中写下的,共四章。每章都描绘了书房的不同角落,展现了作者对这些地方的喜爱之情。接下来,我会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我们来看第一首诗:“爱树”。这是整首诗的第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树木的热爱。 接着是第二首诗:“皎日丽长空,潜幽亦可觏。”这两句诗描绘了书房中明亮而宁静的氛围,让作者感到舒适和满足。 第三首诗:“云胡蔽亏者,繁枝闇未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遮挡阳光的树枝
【注释】 龟峰:位于江西南昌市东北,为著名的风景区。秀:优美。陟嶙峋:登高险峻的石山。虬(qiú):盘曲。细草:嫩草。化雨时敷足:及时降雨。和风正好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万物。芝兰室:香花之室,喻指贤才之地。何当:何时,哪能。遽然:突然。相明禋(yin):互相祭祀,这里指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河间文献地:地处黄河以北,有文献之邦的地理条件。回氲氤(yūn yīn):形容天地间的雾气弥漫。 【赏析】
【注释】 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在江西省东北部。 簿政:指政务。适:正好。期年:一年。长惠:长久的恩惠。云胡:为什么。斯道:此道,这里指儒家之道。天乎:天道。岂人使:难道是人事所致。燕山桂:指传说中的仙草。跨灶:指避乱时带妻儿到他乡避难。光:发扬,流传。 【译文】 有美婺源,政事正当开始。三月可以观赏,一年政绩显著。百姓正靠长治的恩惠,为什么突然停止下来?这是儒家之道的兴废,难道就是天意吗
【解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归隐山林、与自然为友的向往之情。 其一,“蚤拔南宫隽”,意为早年被提拔进朝廷做官,这是作者仕途得意之时,故用“隽”字形容其才学出众。“归卧樵山云”,意在表现自己退隐山林的愿望,“归卧”指隐居生活,“樵山”指山中隐居之地。“逢时徵召起,嗣服皆明君”,意在表达自己虽被征召,但心中并不为此动容,更希望有明君治理国家。 其二,“世美良克济
过胥江 上滩思买篙,防雨思买伞。 释义:在上滩的时候,我想要买篙来撑船;在下滩的时候,我想要买伞来防雨。 注释:当—面对;危—危险;阴云—云层;杞人忧一杞人忧天:比喻无谓的忧虑;长歌—长声唱歌;明旦—明天早晨。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河中旅行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上段写在上滩想撑船,下段写在下滩想防雨,表现了诗人对安全行船的担忧。全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中的安全困境的深刻反思
注释: 又赠别霍子勉 衷应召补鄞县尹六首 士无德举主,先公忘己恩。 子今酬知己,惟报君与民。 向彼潝潝徒,太虚过浮云。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第一句“士无德举主”,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德行,那么他的上司也不会赏识他。这里的“德”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第二句“先公忘己恩”,表示即使上司忘记了自己的恩情,但作者仍然愿意为他付出。这里的“公”指的是上级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