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搢珊
诗句原文:卷起珠帘倚槛迎,乘凉时已近初更。若非竹树先遮住,早有清光入户明。 诗句译文: 1. 卷起珠帘靠着栏杆来迎接凉爽的风,此时已经是深夜了。 2. 如果不是因为有竹子和树木遮挡,那么清凉的光芒就会直接照进屋内了。 关键词解释: - 珠帘:古代建筑中用来遮阳或隔音的一种装饰物,由珠宝串连而成,通常安装在窗户上。 - 倚槛:靠在栏杆上,形容人物在享受凉风时的悠闲姿态。 - 竹树
【注释】: 1. 消夏杂咏十二首:作者在夏天时所写的诗。消夏,指消暑避暑。杂咏,指各种体裁的诗歌。十二首,这里指的是十二首不同的诗歌。 2. 辞客:即诗人自谓。古代文人雅士往往借“词客”来称自己。 3. 晚来无物可生凉:意即到了晚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带来清凉的感觉。 4. 摘得瓜儿切处香:意即摘了一个西瓜,切开后发现西瓜里面是香甜的。 5. 童稚也知颜色好:意即小孩也知道这个西瓜的颜色非常好看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来分析。“锣鼓声来肃静牌,旗分龙虎两边排”“锣鼓声来肃静牌”意思是说锣鼓响起来后,人们纷纷肃立,听宣读肃静的牌子;“旗分龙虎两边排”意思是说两面大旗分左右两排插着,旗上分别画有龙和虎。“乡民簇拥泥神至,行过南街上北街”意思是说乡民们簇拥着泥塑的神像游行,一直从南街走到北街。 【答案】 示例:
【注释】 ①“冬日”:指冬天的时候。②“苍茫”,天色昏暗不明的样子。③“堆”:形容树上叶子堆积。④“摧”,凋落。⑤槁(gǎo):枯干,枯萎。⑥来:到来。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借描写冬日里枯树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人生坎坷的感慨。 首句写景。暮色笼罩之下,树枝上堆积着厚厚的落叶,仿佛一座小山一样。这是一幅静谧而又荒凉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气氛。 次句抒情,点明主题
谒先贤言子墓 文学开先企子游,吴中才美不胜收。 虞山留得先贤冢,常有龙光贯斗牛。 【注释】 1. 谒:拜访,访问。 2. 子游: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游。 3. 虞山:在江苏常熟东南。 4. 龙光:指龙鳞闪烁的光华。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题言子墓》。 首联写诗人对言子墓的仰慕之情;颔联写言子墓在虞山,风景如画;颈联写言子墓常有神龙光气;尾联写言子墓的神异传说。全诗语言简练、含蓄典雅
注释 迎神赛会古遗风,结彩悬灯处处同。惟有云亭称第一,晚来灯火满街红。 注释解释:迎神赛会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用各种彩纸和灯笼装饰街道,使城市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在所有的街道中,只有云亭的街道被认为是最好的,因为那里的灯笼挂得最高,最亮。傍晚时分,云亭的街道变得非常美丽,红色的灯光照亮了整个街道,给人一种喜庆的感觉
【注释】 天香国色:指牡丹。天香,指其香气;国色,指其色泽。皆难:都很不容易。蜂:指蜜蜂。蝶:指蝴蝶。也:副词,也。碧阑干:用碧色的栏杆围成的栏杆。 【译文】 牡丹的天香国色比谁都难能可贵,的确花王是牡丹。 蜂蝶也知道追逐富贵,在碧绿的栏杆外聚集成团。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赞美之情描写了牡丹的国色天香,以及蜂蝶对牡丹的趋附,表现出牡丹的高贵和美丽。首联写牡丹“天香国色”,与众花不同
【注释】燕师:指金朝的军队。十族:指被灭的十个家族。哀:悲痛。今犹在:现在还在,即“犹存”。石:指血迹碑。幸哉:幸运啊。此诗是诗人于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所作,当时他正在燕京任知大兴府事兼提控军马使,因反对投降政策而被杀害,并被追夺官爵,故称“燕师”。 【赏析】《血迹碑》一作《燕云录》,是金末元初文学家、史学家王鹗的代表作,记载了作者随金朝灭亡后,在元兵入侵下惨遭杀害的经过
注释:在享受夏天的清凉时,应该先清洗自己的身体。因为那些真正理解并实践“汤盘”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日新”的人。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追求。他认为,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并实践某种道理或理念,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渐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和真谛。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追求。同时
注释:杨柳树的倒影在桥东,随风俯仰不停。 枝条像竿,树叶像线,隔着溪水怀疑是钓鱼翁。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柳树倒影映照在桥东的景象,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将垂柳比作竿、枝,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想象,将垂柳与钓鱼翁相联系,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