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搢珊
注释: 竹床藤枕,梦初回,炉冷香烬灰。 烟向北窗帘底出,知风隐约自南来。 译文: 竹床和藤枕,我刚刚醒来, 炉子冷了,我在拨掉香烬上的灰。 烟雾从北边的窗帘下面升起, 我知道风是从南边来的,隐隐约约传来。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闲适生活的作品。诗人以竹床、藤枕为伴,在炎热的夏日里享受着清凉的夜晚。炉子虽然已经冷却,但香烬上的灰仍然没有完全熄灭,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首诗的原文是: 游鲤山头阵势狂,甘霖渴望到湖庄。 奈何祈雨还祈雨,忽见前村又夕阳。 注释解释如下: - 游鲤山头阵势狂:在游鲤山的山顶,阵势非常猛烈。 - 甘霖渴望到湖庄:渴望雨水降临湖庄。 - 奈何祈雨还祈雨:为什么祈祷下雨,结果还是下雨? - 忽见前村又夕阳:突然看见前面的村庄又出现了夕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干旱季节,人们期待着甘霖的到来,但祈雨的结果却是下雨了
《血迹碑二首》是明代诗人方炯的作品,通过描绘血腥的碑文和明朝故宫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时代的哀悼与纪念。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 诗句释义: 1. “油油麦秀黍离离”:描述了麦田和黍地的景象,象征着丰收后的荒凉。 2. “慨想当年殉节时”:回忆过去的战争时期,士兵们牺牲的情景。 3. “明代故宫无片瓦”:明朝的宫殿如今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一片废墟。 4.
注释: 池沼全无水半瓯,高乡遇旱更堪忧。 连年有蓄犹无患,那晓连年已歉收。 译文: 池塘和沼泽全部没有水,半碗的水,在高地方遇到干旱更加令人担忧。 连续几年有积蓄但还是没有祸害,哪知道连续几年已经歉收
【解析】 此诗为重阳日作,首联写秋雨连绵,诗人独酌野门,无人送酒的冷落场景;颔联点明节候,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颈联由景及人,以“喜”字领起,将上文所描绘之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里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译文:重阳时节雨纷纷,送酒无人扣野门。喜得云消三五夜,月光高照菊花村。注释:九秋望日月下有感:九月秋天望月,太阳月亮一起落下。重阳
诗句释义: 1. 柴门紧闭莫轻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柴门(通常是古代住宅的入口)应该保持关闭状态,不要轻易打开。这里强调了保护的重要性,可能是出于对庭院内植物或家居安全的考虑。 2. 好护庭前一径苔:这里的“一径苔”指的是庭院中通往某个地方的小路,因为长满了苔藓而显得有些潮湿和昏暗。这句话可能是在赞美庭院中的自然环境,或者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3. 最是青蝇真恶客
【注释】 消夏杂咏十二首:指《全唐诗》所载诗人所作的十篇诗,都是写夏季的景物、情趣,以供消暑之用。 游湖准备采莲舟:在湖中游湖,想乘着小艇去采莲。 陂塘:湖边低洼之地。 竟似秋:好像到了秋天。 莲叶:莲蓬中的莲叶。 人畏暑:像人们怕热一样。 故将翠盖罩人头:荷叶就像一把绿色的伞,遮盖了头顶上的烈日,使人感到凉快。 【赏析】 此为组诗之一。作者以“游湖”为题,意在描写夏日里泛舟湖上采莲的情景。
【注释】 消夏杂咏十二首:指作者所作的一组诗,共十首。 轩居有竹:住在轩敞的居室中,周围种着竹子。 未遇:没有遇到,指还没有出仕时。 凉秋:深秋时节。 到底:终究。 心空:心境清虚,不染世俗之尘。 解人意:懂得别人的心意、情意。 一低头:形容对人或事谦恭下问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写隐逸生活的词作,表现了词人对官场的厌恶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上片“轩居有竹最清幽”
注释:我在干净的案几上展开吴地的绫绸,江面上的青山画出了层层叠叠。我放下笔沉思,石边的看云僧还少一点。 赏析:这首小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夏日午后的场景。诗中的“闲凭净几展吴绫”一句,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闲暇之余,随意地坐在窗前,欣赏着窗外的风景。而“江面青山画几层”一句,更是将这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中“搁笔凝神还静想”,描绘了诗人放下手中的笔,静静地思考着什么。这里的“静想”
注释:微风吹来,堤上的水面开始生寒,正巧鱼多,上我的钓竿。 恼煞了渔舟荡漾,钩沉水底不平安。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钓鱼的诗。诗人在堤上钓鱼,风起水面寒,鱼儿上钓钩,但渔舟却荡漾不安,钩沉水底也不平静。全诗以“消夏杂咏十二首辞客”为题,通过描绘夏日钓鱼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