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与之
【赏析】 这是一首写中秋赏月的七律。诗中以明月为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深深感慨,以及对美好人生和美好时光的向往之情。 首联“光阴若劈箭,行乐常恐迟。”意思是说时间如同利箭般飞逝,我们应当抓紧时间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这里的“光阴”指的是时间的流逝,“劈箭”则是形容时间如同利箭一般快速而锋利。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而宝贵的看法,他感叹时间之快,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
林间一叶秋,屏去三伏暑。 凄然风露繁,絺绤莫能御。 注释: - 林间一叶秋:指深林中一片树叶在秋天凋落的情景,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和时间的流逝。 - 屏去三伏暑:指夏天的酷热被秋天的凉意所取代,炎热已经消退。 - 凄然风露繁:形容秋风带来的寒意和露水让景色显得凄凉,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伤。 - 絺绤莫能御:指轻薄的衣服无法抵挡秋风吹来的寒意,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感受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多读名篇佳句,还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方法。本道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最后给出赏析。“山行愁思”是全篇的诗眼。诗人由眼前景物联想到身世遭遇,抒发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 【答案】 ①明月印野水。②暮色进旅愁。③仆痡主亦疲。④心口相怨尤。(译文)皎洁的月光映照在野水之上,傍晚的暮色让人感到旅途的忧愁
【注释】 1. 玉梁道中杂咏:作者在玉梁(今河南禹州)途中的所见所感所作之诗。 2. 尘坌:尘土和尘埃。 3. 飘然:形容人或物轻盈飘动的样子。 4. 林坰:指山林郊野。 5. 稍觉:逐渐感到。 6. 清:清爽。 7. 孤愁:独处时的忧愁。 8. 耿耿:指心事重重,难以排遣。 9. 难为情:难以表达情感。 10. 喧寂:指喧闹与沉寂。 11. 吾意何由平:我的心情何以平静? 【赏析】
注释: 幽人披襟来,步此一庭月。 幽人的衣襟随风飘动,他在庭院中踱步观赏明月。 如渡滹沱冰,似泛山阴雪。 仿佛渡过了滹沱河的冰雪,也仿佛在泛舟于山阴的雪地。 谁将羌管急,间彼邻杵切。 是谁在弹奏急促的羌管,又是谁敲击着邻家的捣衣棒。 冉冉秋思生,令人欲愁绝。 渐渐地,秋意滋生,让人忍不住要愁上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诗人以幽人的视角,描写了中秋节夜晚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
【解析】 此诗为诗人在玉梁道中所作,描写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的刻画表现诗人的心境。首联“峭壁围莽苍”,写出了山势陡峭的特点。“荒蹊人削迹”则进一步渲染山路险峻。颔、颈、尾三联,则分别描绘了诗人行于山径时所见的芦苇丛和野鸟、独长啸以及“谢鞿絷”的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将视线从自然转向自我,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峭壁围莽苍”:用四句诗来勾勒出一幅画面。“峭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积累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句意思,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作答。本题共五句,每句都有关键词,考生在解答时应结合关键词来理解诗句大意。 “一别三会峰”,第一句写诗人与山中的松树有很深的感情,所以离别后三年又回到了这里。 “转烛阅半纪”,第二句写自己离开山中已有半年了。 “山根石上苔,已没旧屐齿”,第三句写山根石上的青苔已经长到遮住了曾经走过的脚印。
《玉梁道中杂咏》是唐代诗人李嘉佑创作的组诗作品。此组作品共四首,每首五言绝句。 晴色敞幽谷。注释:天地间扫除了阴霾,晴朗的阳光照亮了幽深的山谷。山川荐秋容,奇秀若可椟。注释:山峦上呈现着秋天的景色,那奇伟秀丽的样子仿佛是精美的箱子。千岩寄一筇,万里付双目。注释:千座山峰托付给我一根竹杖,遥远的万里路途交付给了我一双眼睛。行行翠烟中,日与清景逐。注释:在翠绿的烟雾中行进
【注释与赏析】 玉梁:指代蜀地。蒙鸿:指蜀地辽阔的天空,也泛指南方的天空,因四川古称“天府”或“南中”。 玉梁境:指四川的地域。 缥缈:隐约。云霞:云彩、霞色,这里比喻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月坛:即月台,古代祭祀月神的地方。 遗址:指月台的遗迹。 乱石:参差不齐的石头。 蹲踞:像动物那样盘曲、卧伏的样子。 秋山烟:秋天的山间云雾飘渺如烟。 丹井:传说中的神井,据说是西王母所居,有神奇的功能。
玉梁道中杂咏 支枕郁木山,月色莹如洗。 林幽枕席清,景胜魂梦伟。 注释: - 支枕郁木山:在月光下,树木苍翠,仿佛山峦一样,让人感到宁静而神秘。 - 月色莹如洗:月光明亮清澈,如同被水洗过一般。 - 林幽枕席清:林中的夜晚安静祥和,枕边的席子也显得格外清冽。 - 景胜魂梦伟:这里的景色壮丽,令人心生敬畏,仿佛能与自然融为一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玉梁道中的夜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