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与之
注释: 玉梁道中杂咏:在玉梁道中写的杂咏诗。 清商从西来,剌剌满林坞:清凉的商声从西方传来,树林里回荡着清脆的声音。 草木倏变衰,柯叶不相顾:花草树木突然变得枯萎凋零,树叶也不再相互顾及了。 昔时翳空云,今作连山雨:以前是遮天的云彩,现在却变成了连绵不断的雨。 菊花犹强项,篱边争媚妩:即使菊花依然保持着坚强的姿态,但是篱笆边上的花草也争相展示美丽的姿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
【注释】 梁:指桥。憩:休息。黄冠师:道士的尊称,这里代指道士。 眼中景物饶:眼中所见风景美好。 “剪”字下着一“恨”字,写出了诗人对美景留恋不舍的心情。 【赏析】 《玉梁道中杂咏》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作品。此诗描绘了他在旅途中偶遇道士的情景。 首句“片石能邀人”,写自己被一块奇石吸引,于是坐下来歇息。 第二句“憩此两足趼”,写在这块奇石的旁边歇息,两腿因久站而感到酸痛。 第三句“忽逢黄冠师”
泠泠涧底泉,破碎山根翠。 似欲留佳客,曲折二十四。 我行无定止,蜡屐信所诣。 偶来倏舍去,乘兴聊复尔。 注释:泠泠(líng líng)涧底泉:指涧中的水清冷而清澈。破碎山根翠:山根上的翠绿被涧水冲得支离破碎。似欲留佳客:似乎想要留住客人。曲折二十四:指曲折盘旋的二十四道小溪和山路。我行无定止:我行走时没有固定的地点。蜡屐(jī):用蜡制成的屐。信所诣:确实能够到达的地方。偶来倏舍去
我们来理解一下诗句的内容。 “秋影连蜷隐士攀”,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在林中漫步的画面。其中,“秋影”指的是秋天的景象,而“连蜷”则形容树木的枝条交错、盘旋的样子。诗人似乎正攀爬着这些树木,给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浑无蜂蝶涴林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的一种独特情感。在这里,“浑无”意味着完全没有,“蜂蝶”是春天的象征
【注释】 1. 倦倚:在阑干上休息。阑干:栏杆,也指代栏杆边的座位或栏杆上的花木。 2. 蝉声燕语:形容春天的鸣叫声。 3. 池面:池塘水面。 4. 点点荷:荷叶上点缀着露水。 5. 永日:长日子,整天。 6. 薄柳风:吹拂着柳树的轻风。 7. 多:很多,这里用作动词,有“充满、笼罩”之意。 【赏析】 诗题中的“倦倚阑干消永日”,点明了时间是一天,而诗人所做的事情就是“倚阑干”,即倚着栏杆
诗句释义: - 第1句:“才是”指的是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 - 第2句:“忍看繁红委路尘”,意思是看着路上的落花,不忍心看到它们被尘土覆盖。 - 第3句:“空馀野草绿无垠”,表示虽然春天的花都已经凋谢了,但野草依旧郁郁葱葱,无边无际。 - 第4句:“人生忧乐何终极?”这是诗人在感慨人生的忧愁快乐何时能有个尽头? - 第5句:“才是迎春又送春。”意味着春天总是不断地来来往往,无论迎接或送走它
【注释】 看叶:赏叶子。撰杖:拄手杖,表示闲适。池塘:池沼,水边。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于晚年退居乡野时所作,以写景为主,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的前两句“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撰杖向池塘”,是说花事已过,红紫飘零,而草木却依然青翠,这时应该拄着手杖,到池塘边去欣赏那些绿树成荫的叶子。这里用“撰杖”二字,表明作者在观赏时心绪悠然、神怡意畅的心情。 后两句“看花应不如看叶
【注】郁木:即郁林,在今广西境内。尚羊:地名,故址在今广东郁林县境。明月间:指山中月色明亮之处。骑气:乘云驾雾。事已灰:事已成空,意谓仙家之事已不再有。娟娟:皎洁貌。苍苔:青苔。曾遇:曾经遇到。仙翁:仙人。蹑屐(jié):穿草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宿于郁林的尚羊明月之间,遥想神仙的神奇之事以及自己与仙人相比的差距。 夜宿郁林福地尚羊明月间遐想仙风得五十六字 注释:夜晚我来到郁林的尚羊明月间
夜宿郁木福地尚羊明月间遐想仙风得五十六字 译文: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我找到了一个叫做尚羊的福地。明月高悬,我在这里遐想着仙境。 注释:郁木:形容树木茂盛,绿荫浓密的样子。郁木福地:指一个幽静、美丽的环境。尚羊:地名,可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明月:明亮的月光。遐想:想象、幻想。仙风:仙境中的风,象征美好、神奇。得:得到。五十六字:可能是指诗的内容或形式上有某种特点或要求。译文
长至书意 万草千花若死灰,阳和一气已潜回。 莫言举世无先觉,几处寒梢放野梅。 注释: 长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万草千花若死灰:形容大地上的草木都枯死了。 阳和一气已潜回:指春天来临,温暖的气息已经回到了大地。 莫言举世无先觉:不要以为世上没有先知先觉的人。 几处寒梢放野梅:有几处寒冷的枝条上开放着野梅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诗人以“万草千花若死灰”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