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梵琮
【注释】 除夜:指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之夜。分岁:古代习俗,以十二时辰为一天的十二个时间段落,每个时段称为“一时”,每时有其专名。除夜之夜是子时,所以称除夜为“分岁”。木榾:烧木柴取暖的火盆。 冲著鼻孔:直冲鼻孔。 钝闷:迟钝、沉闷。钝,迟钝。此处用来形容心情郁闷。 新岁:新年。佛教认为,每年从现在起,到下一年的春节前一夜止为一岁,因此称新年为新岁。 【赏析】 这首诗写除夕守岁时的情景
释义:将风定格在最美好的一刻,如同撒落的雪花覆盖着苍翠的苔藓。清新自然的气息弥漫四方,其中蕴藏的智慧和才能令人叹为观止。 1. 把定风光末上开:将风定格在最美好的一刻,如同撒落的雪花覆盖着苍翠的苔藓。 2. 纷纷如雪点苍苔:清新自然的气息弥漫四方,其中蕴藏的智慧和才能令人叹为观止。 3. 清香飘处多真实:清新自然的气息弥漫四方,其中蕴藏的智慧和才能令人叹为观止。 4. 真实中藏调鼎才
【注释】 蹉女:年老的妇女。 自惭:自觉羞愧。 头雪:头顶的白发。 堆:像雪一样堆积。 东君:指春神,春日之神,这里指春天。 为作媒:撮合男女婚嫁。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年老的女人看到头上的白发,觉得惭愧,希望春天能让自己重新结婚。 首句“蹉女自惭多丑拙”,是说这个老太婆觉得自己太丑了,所以感到羞怯、不安。这里的“丑拙”并非真的指外貌丑陋,而是比喻她年老色衰,没有青春活力
【注释】 偈颂:梵语“伽陀”的音译,是佛教的一种诗歌体裁。唐代僧人惠能所创。 火头:指和尚。 作事多伶俐:行事机敏,干练。 饱饭携锄头:吃饱饭后扛起锄头去劳作。 庵前去锄地:到庵寺前去劳动。 寸草不留踪:连一点草也没有留下痕迹。 善恶无忌讳:不避忌善与恶。 【赏析】 这首偈颂写的是修行僧的生活情景,反映了他们勤劳朴实、刚直不阿的品格。 首联说:“我有个火头,作事多伶俐。”意思是我有一颗心
【赏析】此诗是一首写春景的诗,描写了屋角岩花烂熳、林间春色温和、处处儿童采蕨、纷纷幽鸟营窠等景象。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屋角岩花烂熳 屋角:指山崖边。岩花:即山岩上的野花。烂熳:盛开的样子。 林间春色温和 林间:指山间的树林。春色:春天的景色。温和:温柔和煦。 处处儿童采蕨 处处:到处。采蕨:采集蕨菜。 纷纷幽鸟营窠 纷纷:众多的样子。营:筑巢。窠:鸟窝。
【注释】偈:佛教语。梵语意译为“韵文”。颂:古代一种韵文体裁,多用于赞颂佛事和颂扬功德,内容大多宣扬佛家教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道人正在烤火芋头的情景。他准备四五块芋头,旁边是两三间茅屋。如果他想拜访这位道人,那么他一定会被赶下山去。 【赏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道人的生活状态和他对于外界干扰的态度。诗中没有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但通过对道人生活的细致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宁静与淡泊
【释义】这首诗是说,我参拜佛祖照师,问他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每天要说的话很多,晚上要思考的东西非常多。用尽了所有的伎俩,刚好一年半。到现在三十年了,又何曾梦见过他? 【注释】偈颂:一种佛教歌赞或颂词。因:在。照师:指慧照禅师。日日:每天。下语:说法。伎俩:花招、手腕。得尽:用尽。恰(qià)如:正好。一年半:大约两年半时间。三十载:三十年。 【赏析】此诗是诗人自述其对佛理的体悟和修行过程的体会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描述了一个人入山住庵时的情景。以下是逐句释义: 1. 入山住庵时,全身在荒草。 - 入山:进入山林 - 住庵:住在寺庙里的小屋子 - 全身:整个身体 - 在荒草:被荒草覆盖 2. 狐狸交尾巴,屋头逐魂叫。 - 狐狸交尾巴:形容狐狸尾巴蓬松的样子 - 屋头逐魂叫:形容狐狸在屋子里追赶鬼魂 3. 闻者皆寒心,见者生烦恼。 - 闻者:听见的人 - 皆寒心:都感到寒冷 - 见者
偈颂九十三首 其八十一 三十馀年住率庵,庵中无物可相参。 有时南北东西去,白话闲嘈恣放憨。 注释: - 偈颂九十三首(jio sheng ninety-three poems):指佛教禅宗的诗。 - 率庵:指寺庙。 - 无物可相参:没有可以相互参照的物品。 - 南北东西去:指四处走动。 - 白话闲嘈恣放憨:用方言口语表达,随意而放荡不羁。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注释】 偈:佛教语,即佛经中的韵文。 庵子:尼姑或和尚的小屋。 炉中火种:指佛家供品。 燥柴:干燥易燃的柴禾。 打、吹、光:都是佛家的用语,“打”是点燃,“吹”是吹灭,“光”是佛家用语,指熄灭,这里指用佛家的方法使火熄灭。 通身暖、满屋热:意思是全身温暖,屋里充满了热量。 炎炎奔驰无门歇:意思是火势猛烈,四处蔓延,没有地方可以停下来。 夜深狼藉烧人衣:意思是到了夜晚,火势更大了,把衣服都烧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