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济
【注释】偈颂:一种佛教的诗歌形式。六十五首:这是一首六言绝句,共三十二句,每句六个字。睦州关:指睦州城关。 一队衲僧来,一队衲僧去。 破:摧毁。睦州关:睦州城关,今称徽杭公路。这里借指浙江境内的睦州城。衲僧:即和尚。 “一队衲僧”二句:意思是说,有一批和尚来到睦州,不久又离去了。这两句是说,睦州城关被和尚们摧毁了,但并没有破坏这里的山水林木。 赏析:此诗写一群和尚在徽杭公路上经过
注释: 去日炎威重,归时秋半过。 离开的时候炎热酷暑正盛,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深秋。 林间坐磐石,不觉笑呵呵。 坐在树林间的磐石上,不知不觉中就开怀大笑起来。 不笑仰山插锹叉手,不笑地藏博饭栽田。 无论做什么都不会露出笑容,就像把山当作插锹的地方,把地藏在地下耕种一样。 二胜米料人人有,笑他饿死饭箩边。 人人都能吃到美味的米饭,他却只能吃着干粮,饿死在饭箩旁边。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以及对关键词语的赏析。 ①“祖师不西来”,指达摩祖师不从西边来(指中国)传播他的佛教; ②“少林有妙诀”指少林寺中有许多巧妙的武术技巧; ③“江南两浙”泛指南方的浙江、江苏一带; ④“春寒秋热”是说江南四季变化大; ⑤“佛法遍天下”,意思是佛法遍布世界各地; ⑥“谈玄口不开”意谓谈论佛经,讲深奥的道理却说不出话来; ⑦“这个是露柱”是指佛教中的莲花座
诗句释义与赏析: - 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句描述了人体的感官器官,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每个器官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感知能力。 - 八万四千法门:佛教中,描述所有佛法的总数为“八万四千”,这里用来比喻人的精神世界或修行方法的多样性和广阔。 - 昼夜放光动地:形容这些感官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其功能,如同太阳一样普照大地,无所不及。 - 一翳在眼:意思是说
注释: 冬至前后,沙飞石走。 冬至,是中国古代农历中的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万物进入休眠状态。而“沙飞石走”则形象地描绘了冬至时节大自然的景象,大地被冰雪覆盖,万物沉寂,仿佛都在沉睡。 佛祖潜踪,寸铁在手。 佛祖,是对佛陀的尊称,这里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菩萨或者高僧。他们常常以慈悲为怀,默默无闻地修行,不为世人所知
【注释】 偈颂六十五首:指佛教中的一种唱诗,以韵文形式表达佛理。偈,佛教语;颂,赞颂。六十五首,《大正藏》本为六十四卷,故称六十五首。此诗是其中一首。其十:这是第六十五首。趁晴盖了屋,乘时刈了禾:趁着晴朗天气盖上房屋,趁着农忙时节割下禾束。输纳王租了,鼓腹唱讴歌:交纳赋税,心中满足,快乐地唱起歌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农事的偈颂诗。前两句写农人趁晴盖屋、乘时刈禾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维摩赞》并给出相应的注释和赏析。 诗句解释与注释 1. 指桃骂李: - 指:指向或指责。 - 桃:这里可能比喻为美好的、正面的事物。 - 骂李:以负面或批评的态度对待李(通常被视为不良之物)。 - 关键词:指、桃、骂 - 赏析:诗人通过“指桃骂李”这一形象的表达方式,暗示着对某些现象或行为的批判。 2. 败种发机: - 败种:这里指失败的根源或种子。 - 发机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颂词。偈(jī),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用韵文表达佛教道理,以三、四句成韵为特征。六十五首,《大正藏》收于《大正藏》的“般若部”,其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共有偈颂六百四十九首,分为上、下二部。此诗见于《大正藏》般若部第二十二品中。大包虚空,细入无间,突出当阳,如何履践?大包,指广大无边。虚空是佛家语,指宇宙万物。细入无间,即微末之极也。突出当阳
注释: 禾山打鼓,雪峰辊毬,妙胜不打个般车里油。 禾山是佛教用语,指僧人的修行场所,这里用“禾山”来象征修行之地。打鼓和辊毬都是禅宗公案之一,用来比喻参禅悟道。 一双穷相手,两个死柴头。 形容人贫穷潦倒,生活困顿。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在禾山打鼓、雪峰辊毬的场景,以及他们手穷脚死的形象,表达了对禅宗公案中“棒喝”法门的理解和感悟。诗人认为,虽然这些公案看似荒谬可笑
【译文】 知道一字,就是众祸之门。 杀人放火,活捉生擒。 不是枢要之人,也不是上古典刑。 与贼过梯,攻墙割壁,何人能行? 【注释】 知之:指懂得刑法的人。枢要:要害之处。上古:古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刑法警示的诗。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诫人们:如果知道了刑法的奥秘,就会成为众人的祸患。因为一旦掌握了法律的秘密,就可能会滥用权力,伤害他人。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随意触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