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珙
“三期罢了不施功,万里秋天西北风。”是宋·释如珙的《偈颂三十六首 其三十六》,下面将这首诗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诗句释义: - “三期罢了不施功”:在佛教中,“三期”是指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的三个阶段。这里诗人用“罢了”表达对修行或努力不再进行的态度。 - “万里秋天西北风”:形容一种广阔无垠、凄凉萧瑟的景象。这里的“万里”和“秋”分别象征着空间和时间的广阔,而“西北风”则加强了这种荒凉感。
【注释】 地藏菩萨:梵语“阿弥陀佛”的音译,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注脚:指佛经中的解释文字和各种论述。 沙入海:指佛教中的“三界”或“六道轮回”。 【赏析】 此诗是颂赞地藏菩萨的。 首句“问你地藏知不知”,问的是菩萨是否通达一切、无所不知。 二句“下头注脚万千”,意思是说,即使地藏菩萨知道世间的一切,他也不会去管。 三四句“算沙入海徒疲倦”,意思是说,就算把沙子投入大海,也只会使它变得疲惫不堪
注释:真正的道理是流传在脚尖上,护身符子不必放在心上。国师其实是因为沉迷于根源而发狂,不是像临别时那样作对谈。 赏析:这首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哲理。诗中将“脚尖”比喻为真正的道,意味着真正的道理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和实践,而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诗中的“护身符子”被用来比喻那些束缚人们思想的东西,暗示着我们应该摆脱这些束缚,自由地追求真理。最后
注释:只听见声音却看不到形体,用力摇晃树却无法使它醒惺。本体与用体又何须去分辨?回家的时候只有夕阳映照在身上才明亮。 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借树木被风吹动而发出的声音,比喻那些空有虚名的文人,他们虽有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诗人感叹自己虽然有满腹经纶,却只能归隐山林,过着清贫的生活。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解析与译文 诗句解释: 1. 三世如来说妙义 - 此句表达了佛经中三世因果(前世、今生、来世)的教义,强调佛教中的“因缘果报”概念。 2. 炎炎火焰雪火飞 - 这里使用“炎炎火焰”比喻佛教中的智慧和真理,而“雪火飞”则形象地描述了这些智慧的光辉四溢、无所不在。 3. 面前总是听法底 - 这个短语表明无论何时何地,信徒都应持续学习和听闻佛法。 4. 识取当头底是谁 -
注释: 颂古四十五首 其二是定出得不得,关捩初无多子。 文殊神通太过,罔明轻轻弹指。 赏析: 这首诗出自《颂古四十五首》,其中第二首的内容是:“是定出得不得,关捩初无多子。文殊神通太过,罔明轻轻弹指。” “是定出得不得”: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事物真相的认知和判断。在这里,它指的是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人们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关捩初无多子”:这句话意味着在开始阶段
诗句释义 - 年穷岁尽时: 指的是一年的结束或年末,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家家烧纸钱: 每个家庭都在这个时候烧纸钱来祭祀祖先或亡者。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 滴滴落地,千神俱醉: 描述了纸钱飘落的场景,以及这种场景对众多神灵的影响,使其陷入陶醉之中。 - 不可作佛法商量,不可作世谛流布: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强调了宗教教义(佛法)与世俗真理(世谛)是不同的领域,不应混淆。 -
从上来,死衲子心, 能有几人。 活衲子眼,能有几人。 昨夜玲珑岩,吞却太白峰。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从上来:表示从现在开始,或者指从某种状态或情境中转变而来。 2. 死衲子心:意指那些固守旧观念、不知变通的人。 3. 活衲子眼:意指思想活跃、能够适应变化的人。 4. 玲珑岩:通常指风景秀丽、景色奇特的山岩。这里可能是比喻一个环境或境遇。 5. 吞却太白峰:意指吸收、融合或超越
【译文】 明暗色空,不曾碍人。一念周沙界,日用万般通。湛然常寂寂,常转自家风。 【注释】 1. 偈颂:佛教中一种诗歌形式,用以宣扬宗教思想。 2. 三十六首:这是一首偈颂,共三十二首,这里指的是其中的最后一首。 3. 偈:佛经中的颂词,是佛教文学的一种形式。 4. 颂:佛教的赞美词,用于歌颂佛陀、菩萨等圣人。 5. 色空: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6. 一念:指一个人的念头
【注释】 1. 瞿昙:古印度语,意为“释迦牟尼”。 2. 具正遍知:指佛的神通广大。 3. 子母分解:指佛教中的因缘果报、因果报应。 4. 只当时:指一切现象都只在当下显现,不可执著。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佛教中的因缘果报和因果关系来表达诗人对世间事物的深刻理解。首句“我瞿昙佛”表明了诗人对于佛陀的崇敬之情;次句“具正遍知”则进一步展现了佛陀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