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注释】 旃檀:梵语的音译,一种香木。比喻佛法高深、清净无杂。 拈(niān )片:取一片。 皆香:全指旃檀的香味。 收来枝枝显露:把旃檀树的枝条都露出来。 门头户底:门前、屋檐下。 一等打开时如何,吃茶去:等开门的时候,喝茶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公案诗。禅宗以参禅悟道为修行方式,在禅宗中,参禅悟道需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直接指点人本有的本性,使之觉悟成佛
诗句: 散为器者,乃道之漓。 适于变者,乃法之弊。 衲僧家,如何是事事无碍底句。 济北老秃兵,明州憨布袋。 译文: 分散为器皿的人,就是失去了道的本质。 适应变化的人,便是违反了佛法的弊端。 衲僧家,如何能够做到事事无碍? 济北老秃兵,明州憨布袋。 注释: 1. 散为器者,乃道之漓:这句话的意思是,将万物都看作工具的人,就是失去了道的本质。这里的“道”,是指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和秩序
双林示灭诳何人, 无际真空净法身。 活向春风里埋了, 万年千载不成尘。 【注释】 1. 双林:即双林寺,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2. 诳:欺骗。 3. 无际:无穷无尽,无边无际。 4. 真空净法身:指佛教中清净的法身佛。 5. 活向:活生生地。 6. 埋了:指死去。 7. 万年千载:一千年、一万年。 8. 不成尘:不成为尘土。 9.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表达了佛教中的清净法身观念
【注释】 三回:三次。 径山门:指径山寺的山门。 万恨千愁:指佛学中的烦恼。 今日:指今天。 弟子:指僧人。 欢喜:快乐。 忍受:忍耐,承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语,作者以佛家“三界无始苦”的思想,表达了对众生烦恼无尽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首句“三回四度”,指的是修行人经历多次的挫折与失败。这里的“回”字,不仅表示反复,也隐含着失败后的反思与成长。 次句“不曾入得径山门”
【诗句释义】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百二十三: 立中就中,渗漏难尽。不见一法,始是半提。向上全提,诸佛诸祖。明不出,标不起。龙女献珠,狼藉净地。 【译文】 在中间的立足点就是中间,渗漏难以穷尽。没有看到一种方法时,才算得上是半截提法。向上全部提起来,所有的佛陀和祖师都是如此。明亮而没有显现出来,标识也没有被举起。龙女奉献珍珠,弄得一片狼藉,把清净之地都弄脏了。 【赏析】
注释:柏山高,指柏山上的树木高大。秋风高,指秋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打失登山屐,指因为秋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所以无法听到山脚下的人声。吹落炙脂帽,指风把人们头上的帽子吹落了。应节应不及,登高登不到,意指自己虽然想参加节日活动,但是因为天气原因无法到达山顶。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秋天爬山时遇到的困难,他因为秋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所以无法听到山脚下的人声,也无法看到山顶的风景。最后
【解析】 “偈”是佛教中的一种韵文,由若干句子组成,内容大多宣扬佛理。“颂”,佛教经咒歌辞。“寒暑”,这里指季节变化。“衲僧”,指僧人。 【答案】 译文:造化在春夏秋冬之间循环运行,有来有往,和尚的火炉,也有开有闭。 注释:《大乘起信论》:“夫物之生也,不从虚生,故知实有。若从无而有,则非有也;若无而有,亦非无也。”《大乘入楞伽经》:“若人欲得真如者,须灭除五阴,即能得真如。” 赏析
【注释】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百二十七: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从上佛祖不出这影子。 衲僧眼目, 瞒他一点不得。 赏析: 这首诗是说月亮普照万物,月亮本身是水,水也是月,但月光不是水,也不是月,而是水中的月,水中的月又成为水中的水。从上而下观察月亮,看不见它的影子。“衲僧”指僧人,这里泛指修行的人。“瞒他一点不得”意思是修行者要悟到这个道理,不能欺骗自己。 此诗运用了比喻手法
正不立玄,偏无所附。 注释:正,指佛教中“真如”的概念,这里指正道;玄,指佛教中“般若”的概念,这里指玄妙之道。偏,指佛教中“空”的概念,这里指偏颇之处。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于追求虚无缥缈的玄妙之道,而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即“真如”和“般若”。同时,他也认为真正的佛法并非只存在于某一特定的方面,而是需要全面地去理解和实践。 三十年异类中行,末后句月圆古渡。
注释: 1. 大方无外,大圆无内。 2. 是凡是圣,同此安居。 3. 淈淈𣸩𣸩,瞒瞒盰盰,富不足而乐有馀,是马何曾唤作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首句“大方无外,大圆无内”是对生活的哲理概括,指出生活中没有绝对的界限或限制。第二句“是凡是圣,同此安居”,则是对所有人都应保持平和心态的观点的表达。第三、四句则通过描绘一种富足而又快乐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