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诗句: 散为器者,乃道之漓。 适于变者,乃法之弊。 衲僧家,如何是事事无碍底句。 济北老秃兵,明州憨布袋。 译文: 分散为器皿的人,就是失去了道的本质。 适应变化的人,便是违反了佛法的弊端。 衲僧家,如何能够做到事事无碍? 济北老秃兵,明州憨布袋。 注释: 1. 散为器者,乃道之漓:这句话的意思是,将万物都看作工具的人,就是失去了道的本质。这里的“道”,是指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和秩序
这首诗是关于农历新年的颂词。下面是对每个诗句的逐句释义: 1. "依时及节,岁岁元正启祚"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按照正确的时间(节气)和季节,每年的新年都开始新的事业或生活。“启祚”指的是开始新的事情,“业”在这里是指工作、事业。 2. "葭管灰飞,勾芒布令" - “葭”是一种草,这里用来比喻春天的到来。“勾芒”是古代神话中的两个神祇,分别代表春神和秋神
双林示灭诳何人, 无际真空净法身。 活向春风里埋了, 万年千载不成尘。 【注释】 1. 双林:即双林寺,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2. 诳:欺骗。 3. 无际:无穷无尽,无边无际。 4. 真空净法身:指佛教中清净的法身佛。 5. 活向:活生生地。 6. 埋了:指死去。 7. 万年千载:一千年、一万年。 8. 不成尘:不成为尘土。 9.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表达了佛教中的清净法身观念
【注释】 三回:三次。 径山门:指径山寺的山门。 万恨千愁:指佛学中的烦恼。 今日:指今天。 弟子:指僧人。 欢喜:快乐。 忍受:忍耐,承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语,作者以佛家“三界无始苦”的思想,表达了对众生烦恼无尽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首句“三回四度”,指的是修行人经历多次的挫折与失败。这里的“回”字,不仅表示反复,也隐含着失败后的反思与成长。 次句“不曾入得径山门”
【诗句释义】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百二十三: 立中就中,渗漏难尽。不见一法,始是半提。向上全提,诸佛诸祖。明不出,标不起。龙女献珠,狼藉净地。 【译文】 在中间的立足点就是中间,渗漏难以穷尽。没有看到一种方法时,才算得上是半截提法。向上全部提起来,所有的佛陀和祖师都是如此。明亮而没有显现出来,标识也没有被举起。龙女奉献珍珠,弄得一片狼藉,把清净之地都弄脏了。 【赏析】
注释:柏山高,指柏山上的树木高大。秋风高,指秋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打失登山屐,指因为秋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所以无法听到山脚下的人声。吹落炙脂帽,指风把人们头上的帽子吹落了。应节应不及,登高登不到,意指自己虽然想参加节日活动,但是因为天气原因无法到达山顶。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秋天爬山时遇到的困难,他因为秋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所以无法听到山脚下的人声,也无法看到山顶的风景。最后
【解析】 “偈”是佛教中的一种韵文,由若干句子组成,内容大多宣扬佛理。“颂”,佛教经咒歌辞。“寒暑”,这里指季节变化。“衲僧”,指僧人。 【答案】 译文:造化在春夏秋冬之间循环运行,有来有往,和尚的火炉,也有开有闭。 注释:《大乘起信论》:“夫物之生也,不从虚生,故知实有。若从无而有,则非有也;若无而有,亦非无也。”《大乘入楞伽经》:“若人欲得真如者,须灭除五阴,即能得真如。” 赏析
【注释】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百二十七: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从上佛祖不出这影子。 衲僧眼目, 瞒他一点不得。 赏析: 这首诗是说月亮普照万物,月亮本身是水,水也是月,但月光不是水,也不是月,而是水中的月,水中的月又成为水中的水。从上而下观察月亮,看不见它的影子。“衲僧”指僧人,这里泛指修行的人。“瞒他一点不得”意思是修行者要悟到这个道理,不能欺骗自己。 此诗运用了比喻手法
【注释】 三处:三种。度夏:过夏天。开拓封疆:指扩大地盘。眉毛在么(má):指眉心有痣。抱赃叫屈:指因犯罪被捉而叫屈。柏山:指柏山寺。今夏:今年夏天。逢人不得错举:指遇人都应推荐。 【赏析】 《大藏经》中的偈颂是佛教经典,诗中“眉毛在么”一句意指眉心有痣的人会犯奸淫重罪,因此要受到严惩。“柏山今夏”一句,是指作者所在的寺庙在今夏里得到人们的正确推举
诗句释义 1 南州北州:这里的“州”可能是指地理区域或比喻为一种状态。 2. 万绪千头:形容事物复杂繁多,如同无数头绪纠缠在一起。 3. 钓丝绞水:使用钓鱼线搅动水面,可能暗示着某种困难或挑战。 4. 纸撚无油:指纸张被捻得皱巴巴的,没有油光,意味着事情进展不顺。 5. 鹤神飞上天:鹤是长寿的象征,此处可能寓意某人或某事即将达到一个高远的境界或者得到提升。 6. 土宿骑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