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诗句原文为:柏山小小丛林,安居九十日。五日不升堂,隔日不入室。 译文为:在柏山的一个小丛林中,我在此地住了九十天。五天没有上堂,隔天没有进入房间。与世人隔绝,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 关键词注释:柏山、丛林、安居、九十日、不升堂、不入室、承当、拗曲作直、吹糠著米、沛公斗智、项羽斗力、南无甚深般若波罗蜜。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智朋的古诗《偈颂》中的第一百二十三首
注释:如何能够望见泰山,你的仁爱之心普天之下无所不在。 很难与和尚相比,你只能换回一双鬼眼。 赏析: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僧人的尊重和理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其主题为修行者对佛性的感悟。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爱圣憎凡,蜗牛上壁。” 这句诗描绘了修行者对圣人的热爱和对凡人的厌恶,同时也描述了蜗牛向上攀爬的情景。这里的“蜗牛”象征着修行者在追求佛性的道路上,虽然艰难但却不放弃。 2. “凡圣情尽,独鹤下田。” 这句诗表达了对于圣人与凡人情感的终结,以及只有独自飞翔的鹤才能到达田野的意境
草舍家风,少富多贫。 牙根齧定,七纵八横。 有炉无火烧杀人,有火无炉走杀人,说甚杨岐鬼眼睛。 注释: - “草舍”:简陋的屋子,象征贫穷。 - “家风”:家族的传统或风气。 - “少富多贫”:形容生活不稳定,时而富裕,时而贫穷。 - “牙根齧定”:指命运、形势等已经决定,难以改变。 - “七纵八横”:形容局势复杂多变,难以捉摸。 - “有炉无火烧杀人,有火无炉走杀人”
这首诗的译文是: 黄檗归本位坐,陷虎机深。 保寿打破出僧,钓鳌力巨。 一举三山连,未称全提处。 把断要津,辉腾今古。 注释: 1. 黄檗归本位坐:黄檗(Huángbó)是禅宗六祖慧能的法号,他回到本位(指修行的最终目标),坐禅(静坐冥想)。 2. 陷虎机深:比喻修行中的陷阱和困难很深。 3. 保寿打推出僧:保寿(Pàoshòu)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法号,他打破常规(指破除迷信)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原文。 1. “雪山中,夜半子。” - “雪山”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象或比喻,如暗指困境或险境中的环境。 - “夜半子”通常指深夜时分,这里可能是在表达某种紧迫或危机的时刻。 2. “眼见星,丑恶露。” - “星”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希望、指引或警示。 - “丑恶露”可能指的是不纯洁或邪恶的事物,与“星光”形成对比。 3
【译文】 人间世间的众生和天人的眼睛都是明亮的,这真是个神奇的世界。 踏破天下人的头,古今都未曾有过的事。 马师从不曾到过,和尚与世隔绝,彼此不相往来。 不互相交往,蜀地干旱与否,又有何关系,四川有彭汉。 【注释】 偈颂:即佛教中的韵文佛曲,多由僧人诵念,用以宣扬教义或表达某种情感。 偈:是佛教中的韵文佛曲。 颂:是佛教中的一种韵文形式。 其:指偈颂。 百:形容数量极多。 六十四
注释: 1. 罢拈金锡:停止使用金箍棒。 2. 七尺军前:身在军营中。 3. 今春看又过: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 4. 何日是归年:何时才是回家过年的日子。 5. 辜负春山啼杜鹃:辜负了春天的山,杜鹃鸟不停地啼叫。 6. 樊将军向补陀山上礼观音大士:樊将军在补陀山上礼拜观音菩萨。 7. 不觉:不知不觉。 8. 五台峨嵋:指中国的佛教名山——五台山和峨眉山。 9. 文殊普贤:佛教中的两位佛祖
诗句原文: 衲僧相见,或彼或此。水出龙宫,云生岳坞。壁立千仞放行,合水和泥把住。 注释: - “衲僧”指和尚,即僧人。 - “或彼或此”意味着不确定,没有明确的方向或位置。 - “水出龙宫”形容水流如龙宫般壮观。 - “云生岳坞”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 “壁立千仞”形容峭壁高耸入云。 - “放行”可能是指水流自然流淌的样子。 - “合水和泥把住”则表达了某种坚固或者控制的力量
【注释】 旃檀:梵语的音译,一种香木。比喻佛法高深、清净无杂。 拈(niān )片:取一片。 皆香:全指旃檀的香味。 收来枝枝显露:把旃檀树的枝条都露出来。 门头户底:门前、屋檐下。 一等打开时如何,吃茶去:等开门的时候,喝茶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宗公案诗。禅宗以参禅悟道为修行方式,在禅宗中,参禅悟道需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直接指点人本有的本性,使之觉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