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注释: 1. 大方无外,大圆无内。 2. 是凡是圣,同此安居。 3. 淈淈𣸩𣸩,瞒瞒盰盰,富不足而乐有馀,是马何曾唤作驴。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首句“大方无外,大圆无内”是对生活的哲理概括,指出生活中没有绝对的界限或限制。第二句“是凡是圣,同此安居”,则是对所有人都应保持平和心态的观点的表达。第三、四句则通过描绘一种富足而又快乐的生活状态
正不立玄,偏无所附。 注释:正,指佛教中“真如”的概念,这里指正道;玄,指佛教中“般若”的概念,这里指玄妙之道。偏,指佛教中“空”的概念,这里指偏颇之处。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于追求虚无缥缈的玄妙之道,而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即“真如”和“般若”。同时,他也认为真正的佛法并非只存在于某一特定的方面,而是需要全面地去理解和实践。 三十年异类中行,末后句月圆古渡。
解析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肤寸生层云,已具弥漫势: - 肤寸:形容很小的面积或空间。 - 生:产生、形成的意思。 - 层云:形容云层层层叠叠的样子。 - 已具弥漫势:已经形成了覆盖广泛的趋势。 2. 尽瞩晴空目,且非烟雾比: - 尽瞩:全部观看。 - 晴空:晴朗的天空。 - 且非烟雾比:不仅不像烟雾那样模糊不清,还更清晰。 3. 首座行脚,首座来也: - 首座:佛教术语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内容涉及佛教的宇宙观念和佛教修行的理念。下面是逐句的注释: 1. "倒卓须弥" —— 这是描述一种颠倒的景象,将传统的佛教中的须弥山(梵文为Vairocana,意为清净佛土)想象为被颠倒了。这可能象征着对传统佛教教义的颠覆或挑战。 2. "揭翻大海" —— 这里用“揭翻”一词来形容将大海翻转的动作,可能是比喻某种事物或现象被彻底颠覆或改变。 3. "鱼龙变化" ——
注释翻译: 象王行走的地方,狐狸兔子绝迹; 水月出现的时候,风云自然不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色变化无常的偈颂。 首句“像王行处”指的是象王(大象)行走的地方,暗示了这个地方有特殊的环境或条件。 次句“狐兔绝踪”意味着在这里狐狸和兔子等小动物已经绝迹,说明这个地方对于这些小动物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句“水月现时”,这里的“水月”指的是水中的月亮,象征着清澈透明、无物可见的景象
注释:木骨,即树木的根干;金妆,指金饰。似则也似,意思是外表像了,但本质却不像。 瞬目扬眉,形容人的神情。西天此土,意为东方的土地。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首句“木骨金妆”,形象地描绘了树木的根干和金饰,给人以美丽而神秘的感觉。第二句“瞬目扬眉”,通过眼睛和眉毛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神情。最后一句“西天此土”,将东方的土地与西方的世界相对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注释:齐进后退,端正纪纲。提升向上之事,建造光明的旗帜。 赏析:这是一首颂扬朝廷官员正直无私、勤于政事的诗句。"齐进退",意味着朝廷中官员们在朝政上能够齐心协力,共同进退;"正纪纲",则是指朝廷中的官员们能够严格遵守国家的纪律和法规,维护国家的正常秩序。"提向上事,建光明幢",则是说这些官员们能够积极提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为国建功立业,就像在天空中飘扬的明灯一样,照亮前行的道路
【注释】 偈颂:佛教语,佛教的唱词,用韵文来宣扬佛理,是佛教僧侣念诵经文时吟咏的诗歌体。 偈:诗。 一、二两句:比喻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出路。 十字街头亦无向背:比喻世上的人和事都是千差万别,各有各的路,各有各的走法。 临济老瞎秃,明州憨布袋:临济大师是个瞎和尚,憨山大师是个憨和尚。 正令不行,东倒西擂:形容混乱无序,乱糟糟的状态。 【赏析】 此诗以禅宗公案为引子,通过比喻、夸张的手法
注释:平地堆起的土山自古就有,青天霹雳躲开都难。 我手中拿着的是洞察世事的眼睛,风月无边,并非轻易能够享受。 赏析: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世间万物的变迁和人生的起伏。诗中"平地起堆从古有"意指世上的一切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积累而成的;"青天霹雳避犹难"则是指即使躲避了一时的痛苦,但痛苦并不会就此消失,总有一天会再次到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深刻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答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首诗的译文为:从耳门而入,圆照三昧。缘心自在,东倒西摆。异中现同,小中现大。只如不涉眼色耳声,甚处与他相见,婺机罗,川纸会。 “爰(yuán)”通“元”,开始;“圆照三昧”是佛教用语,指佛之本性,即佛性,也指佛之境界或智慧。“缘心自在”即随心所至,无所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