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诗句释义 1 田库儿,甚奇怪。 - 田库儿(Tiankuer)是一种传统的农具,由竹子制成,用于翻土和开垦土地。"甚奇怪"表示这种工具的外观或使用方式与众不同,可能具有某种独特的功能或象征意义。 2. 一下锄头,打破土块。 - "一下锄头"指的是农夫用锄头耕作土地的动作。"打破土块"则形容这个动作的效果,即锄头能够轻易地将土壤分开,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 3. 尽大地老和尚,髑髅粉碎,坐一走七
【注释】 伶俐衲僧:聪明灵巧的和尚。 讨甚巴鼻:求什么佛眼。 着脚处寸草不生,着眼时佛祖扫地:踩到脚的地方不长草,看到眼睛的时候,佛祖就扫地,表示对一切事物的看不破、悟不透。 且道以何为据,不爱南山爱鳖鼻:请问,你凭什么认为南山是好的,而喜欢那鳖鼻呢?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和尚的作品,表面是说和尚们没有智慧,实际上在讥讽那些沽名钓誉、假充出家人的骗子。“伶俐衲僧”四句
这首诗的意思是:放下身心,仁义礼智。黄面瞿昙,捞天摸地。四月十五,唤作结制,东行不见西行利。 注释: 1. 放下身心,仁义礼智:放下身心,指放下世俗的名利和欲望,追求仁义礼智的高尚境界。 2. 黄面瞿昙:黄面,即黄色的脸庞;瞿昙,意为梵文音译,意指佛陀或佛祖。这里指的是佛祖。 3. 捞天摸地:形容佛祖神通广大,能够触摸到天空,也能够触摸到大地。 4. 四月十五:指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子
看楼打楼,东涌西没。 入水入泥,穿皮透骨,十字街头石敢当。 这是一首谜语诗,需要我们通过解读诗句的隐含意义来猜测答案。让我们逐句进行分析: 1. 看楼打楼,东涌西没。 - "看楼"可能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楼"这个词。 - "打楼"可能是在描述一种动作或者状态。 - "东涌西没"则暗示了这种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像是东西方向的涌动。 2. 入水入泥,穿皮透骨,十字街头石敢当。 -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即佛教歌赞。其形式类似韵文的散文诗。 无用之用:指不直接用于功利,而对人的身心有益处。 无功之功:指没有直接产生功利,而有助于人的精神境界提升。 自然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比喻一个人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就像龙找到了水的滋养一样,老虎得到了山的庇护一样。 壶中春色异人间:形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同春天般美好,与世俗的繁华不同。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自然和谐之美
【译文】 毗蓝园里,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无法找到出路。 双林树下,在生死的界限寻找生机难以抵达目的。 脑后一锥,是活着还是死去? 【注释】 偈颂:佛教经文诵读时念诵的韵律形式。 毗蓝园:梵语“Ksitigarbha”音译,意译为“有情世界”,指人世间的一切众生。 生与死(生灭):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双林:即双林寺,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山麓。 脑后一锥
【注释】 1. 偈颂:梵语“偈伽”音译而来,即“颂”,是一种佛教徒的唱赞诗。“偈”是短歌的意思。2. “迦叶三昧”:即“毗卢遮那三昧”。3. “阿难不知”:意谓阿难没有领悟到这种境界。4. “闻名见面,剑去久矣”:意谓阿难虽听到过佛陀的名字,但并没有真正地见过佛陀的真身;即使见到了,也早已失去了佛陀的教诲,就像一把出鞘的剑,已经很久没有拔出来了。5. “拽杷拖犁较后先,杨岐鼻孔没半边”
诗句原文 金刚圈,栗棘蓬。识得衲僧公验,便是造化炉中。 1. 词语解释与意象解析 - 金刚圈:在佛教中,金刚圈是一种象征着坚不可摧和永恒真理的法器,常用来比喻佛法的至高无上和不可摧毁的力量。 - 栗棘蓬:此词可能指代一种自然景象或修行过程中的障碍,暗喻修行中的艰难困苦,以及克服这些困难后所能达到的更高层次。 - 衲僧公验:衲僧是禅宗对出家人的称呼
注释:真灵无功,功超造化。 真圣无相,相包虚空。 从权摄化,正按旁提。风行草偃,玉转珠回。 使人人向这里饱食味法味,惭愧。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讲述了一位真圣者(真灵)如何通过他的神通广大、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使万物得到滋养和成长。他的存在超越了自然界的一切法则和规则,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万物的恩赐。他的存在让人们感到惭愧,因为人们只能看到他们所能看到的东西,而无法理解他所蕴含的无尽智慧和力量
【注释】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九十九:“木落千岩”:指深山中树叶凋零,万籁俱寂。“秋空如洗”:秋天的天空清澈明朗。 向这里转得身去:指从深山之中出来。“可以移星换斗,转位回机”:比喻能改变乾坤,转动宇宙。 百尺竿头:形容功夫到了极点,已登峰造极。“纤尘不立”:形容功夫极高,连微小的尘埃也站不住脚。 向这里进得一步:指再进一步,更进一步。“杀活纵擒,纵横自在”:比喻做事游刃有余,随心所欲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