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朋
注释: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光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这个光明就像一滴水一样,虽然小,但非常纯净、明亮。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哲学思想,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光明之处,这种光明并不需要刻意去寻找或者去追求,而是自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诗中的“人人自有光明在”和“看时不见暗昏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后者则暗示了人们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光明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百二天地发祥,圣人诞降。 恩沾四海,德被万邦。 林下道人,坐则禅板蒲团,用则拄杖拂子,无非仰答圣恩。 今日赞祝一句,又作么生,此心心外更无心。 注释:天地间有吉祥的征兆,圣人降临世间。他的恩泽遍布四海,德行惠及万邦。 林下道人(即隐士或高僧),坐时使用禅板蒲团,用时则用拄杖拂子,这些都是为了表达对圣人的感激之情。 今天要赞颂的话,又说什么呢?因为内心已经没有了杂念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百五 注释:虚空迸绽,山岳起舞。拔舌犁耕,罪恶俱露。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力量和动感的场景,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虚空迸绽"和"山岳起舞"这两个词组分别形象地描绘了虚空和山岳的动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罪恶俱露"则是对诗句含义的一种解释。这句话意味着通过暴力手段揭露和惩罚罪恶,就像拔掉舌头并犁耕大地一样,让罪恶无处藏身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九十一悬崖撒手,藉草眠云,四方八面,移南作北。 【注释】悬崖:山崖,指险峻的山崖。撒手:放手。藉草眠云:以草为垫席,躺在云彩之中。四方八面:四面八方。移南作北:把南方当作北方。 佛祖不历处,古今不到处,如何行履。 【注释】佛祖: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历处:经过的地方。古今:古来和当今。行履:行走。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 【注释】三九二十七:农历九月初三日为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诗句释义 - 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岁、月、日)指时间的三个基本单位,即岁、月、日。 - 元正启祚,万汇发生。(元正、启祚)指开始新一年或新的时期,万物开始生长。 - 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达磨、西来)达摩是禅宗的始祖,从西方(印度)来,强调直接领悟本性,最终达到涅槃。 -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花、五叶)比喻一种事物或思想,最初只有一部分显现
坐断毗卢顶,不禀释迦文,且在下风。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和哲理。它描绘了一个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状态,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对诗句的逐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和价值。 1. 坐断:这里指的是僧人坐在佛像前,表现出一种虔诚和专注的态度。"坐断"一词,既表现了僧人的坚定与决心,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平静与安详。 2. 毗卢顶:毗卢是佛教中的一个地名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此题的考核,一般不考诗句的意思,而是选择诗句中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其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此题要求选出“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九十三”错误的一项,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题干已经明确指出了答题方向,属于综合题,考查学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首先要读懂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选项确定答题的方向,最后在原文中寻找答案。重点句子有
【注释】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九十六 自古及今,灯灯相续。 匝地普天,灯灯无间。 助发实相义,今朝正月半。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性的诗。 自古以来,人们就以灯来照明和驱除黑暗,因此称灯火为光明、明亮之意。这首诗的首句“自古及今,灯灯相续”是说从古到今,灯火总是连续不断,一直点亮着。第二句“匝地普天,灯灯无间”,则是说灯火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天空,到处充满了光明。第三句“助发实相义”
这首诗的大意是:当年一首脱空的唱歌,急水滩头鸟作窠。知道是翻誊经几手,没誵讹处有誵讹。 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当年一曲脱空歌,急水滩头鸟作窠。 - 注释:当年的一首歌曲,如同脱离了现实的空洞之音,在急流的滩头,鸟儿筑巢栖息。 - 赏析:这里用“脱空”比喻歌声的虚无缥缈,而“急水滩头鸟作窠”则描绘了鸟儿在自然中的宁静生活。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2.
【注释】普天:全天下;透出:透过。寒暑关:指天气的冷热变化。窠窟:鸟兽栖居的地方,比喻人的处所或环境。 【赏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无论在严寒酷暑之中,诗人总是处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环境里(即“普天”和“窠窟”),没有变化过,这是多么的稳定啊! 此诗似乎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深奥之处。然而细加推敲,它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