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
【注】终朝:整天。易:容易。 译文: 整日沉醉于醇酒之中,举杯饮酒容易成醉。终日苦读古书,但抚卷却难以入寐。道理、义理何其深远,岁月如箭般飞逝。功名不过外物,真正重要的是山林生活。昨日夜晚西山的云彩,秋雨生爽气。笑指书桌上的二尺檠(qín,灯台),终究不能放弃读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退居林下的生活。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他对功名利禄的看法,认为它们只是身外之物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此题时,一定要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语境来推导句子中某个字的含义,最后根据该字的含义来推导出句子的译文,注意不要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脱粟足为饭”一句,“脱粟”意为“脱下稻壳”,是说粗茶淡饭,“足”意为“足够”,“为”是“成为”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粗茶淡饭也足够了”。再如“吾宁谢华好,朴素以为娱”,意思是“我宁可抛弃华丽的衣裳
【注释】 杂诗十首 其一:读书虽穷经,学道在穷仁。 穷经:穷尽各种经典。 穷仁:穷尽各种仁德。 通:通达。 至:极。 得:得到。 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成髻。 吾有志:我有志向。 苦辛:辛劳而艰苦。 今:如今。 朝闻:早晨听说。 可夕死:可以连夜死去。 负:辜负。 斯文:这里指学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共二百八十个字。诗中抒发了作者对读书
杂诗十首 其八 诗句原文及其翻译: 人情本多欲,外物相牵攻。富贵恨不早,功名恨难崇。孰知二物者,转盻春华空。君看灯上蛾,何以保其终。 关键词注释与赏析: - 人情本多欲:指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难以完全满足。 - 外物相牵攻:形容外界事物相互牵扯、攻击。 - 富贵恨不早: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常常因为时机把握不当而感到遗憾。 - 功名恨难崇:对于功名的追求往往因为困难重重而感到遗憾。 -
杂诗十首 其二 一日复一日,一月复一月。坐看明镜中,颜色晓夜别。日夜不我与,少壮能几时。寸阴倘不惜,后悔将安追。 注释: - 杂诗:一种诗歌体裁,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形式。 - 一日复一日:意思是每天的日子都像重复一样。 - 一月复一月:意思是每个月的时光都像重复一样。 - 坐看明镜中:意思是坐在那里看着明亮的镜子。 - 颜色晓夜别:意思是在早晨和晚上,人的脸容都会发生变化。 -
【注释】 南国种的是藜和苋,北地栽培的是瓜与姜。 吃些蔬菜味道不差,淡泊寡味却更香长。 元相国的仓库里胡椒堆积,终然袜塞口徒死可怜伤。 【赏析】 这首诗写元代的统治者奢侈浪费。首句“南园种藜苋,北苑艺瓜姜”点明地点和作物。接着两句说,吃这些菜虽不美,但清淡无味,却更香长。意思是,这些菜虽然不好吃,但它们淡而有味,清香扑鼻,使人感到一种特别的清香。这两句诗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这首诗是王氏子孙在凤林乡避战乱时所作,表达了他们对祖地的眷恋之情和对家族未来的展望。 诗的第一句“凤林县南鄙,山僻田衍腴”描绘了凤林县南边的景象,山僻而田肥沃。接着诗人回忆了王氏家族的起源,“维婺望王氏,吾祖始所居”,表明他们是从婺源来的。 第二句“子孙既散处,往往乡相都”则描述了家族成员分散在各地的情况。接下来的句子“绵延四百载,馀裔犹纷敷”表达了家族繁衍生息,延续了四百年的历史。
【注释】 杂诗十首其三天地最钜物,人身实至微。 身焉不自尊,曷以配两仪。 仰惟古圣贤,充实有光辉。 因怜蠢蠢徒,鸟兽安须麋。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叹人的生命价值的诗篇。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天地最钜物”总写天地之大;第二层“人身实至微”,从人的渺小反衬出人的尊严;第三层“仰惟古圣贤,充实有光辉”,则从古人身上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天地最钜物”一句,是对宇宙的赞颂。在诗人看来
【注释】 灯残(灯花):灯火将尽,灯芯已烧焦。 结(guǒ):同“裹”,包裹。 木烂菌方采:指树木枯死而腐朽时,菌类才从其中生长出来。 物既就凋零:事物到了衰败的时候。凋零:凋谢衰落。 秀气:美好的气质、才华。 在:存,存在。 惟人最灵明:只有人类是最聪明的。 惟:只。 慎勿轻自待:不要轻视自己。 堂堂七尺躯:指人的高大的身躯。七尺,古时以七尺为成年男子身长。七尺,这里泛指人的身材高大。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 一、诗句解读: 1. 西风戒郊原:这句描述的是秋季西风的来临,暗示着一个季节的转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西风往往与秋天相关联,象征着成熟和收获。 2. 百谷敛嘉秀:百谷指的是各种庄稼,这里的“敛”表示收拢、聚集的意思。百谷收敛其精华,意味着丰收的季节已经到来。 3. 属兹乐丰登:这里的“兹”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个时候或者这个时候的事物。全句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