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晦
【注释】 鹅翎曲:指官府征用百姓的鹅羽,以供制作弓箭。 东风细儿三尺棰:指官府征用百姓的鹅羽,用三尺长的竹鞭抽打。 日逐群鹅泛溪渚:指官府每日驱使百姓赶着鹅群到溪水中捕鱼取卵。 一朝里正办军程:指官府在某一时刻征用百姓的鹅羽。 取鹅拔翎:指官府征用百姓的鹅羽。 鹅痛鸣:形容百姓被征用鹅羽时的痛苦。 一鹅取十十取百:这里指百姓被征用鹅羽的数量越来越多。 东家取尽西家索:指百姓被征用鹅羽越来越严重。
诗句解释 1. 柳黄鹤袖桃花裙,钗梁砑金光射人: - "柳黄"可能是指柳树的黄色,或者柳叶的颜色。 - "鹤袖"可能指的是袖子像鹤一样细长。 - "桃花裙"可能指女子穿着的裙子是桃花图案的。 - “钗梁”指妇女发饰中的钗子。 - “砑光”是一种用布或纸摩擦以产生光泽的工艺。 - "金射人"形容光线耀眼,仿佛能射到人的脸上。 2. 颜如花红语如燕: - “颜如花”形容女子容颜美丽如花朵。
注释: 效老杜出塞九首人言从军乐,岂识从军苦。 妇女连车归,玉帛不可数。 我行橐屡空,令不违部伍。 枕戈夜无眠,悠悠听更鼓。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边塞生活的真实反映,表现了士兵的艰苦和辛酸。 第一句"人言从军乐,岂识从军苦",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从军生活的看法。他发现,虽然大家都说从军是快乐的,但是,他们并不懂得从军生活的艰辛。这种反问,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从军的生活。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将军不负腹”:这句诗意味着将军的俸禄(即粮食)并不丰厚,不足以让他满足。 2. “所至牛酒丰”:将军每到一地,都能提供丰盛的饮食和美酒。 3. “民间苦箕敛”:这里的“箕敛”是指征收沉重的赋税。百姓因赋税沉重而困苦。 4. “兵食常不充”:军队的给养和士兵的口粮经常不足。 5. “曾闻古良将”:曾经听说过历史上的优秀将领,他们的士兵们与他们同甘共苦。 6.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词语的含义进行分析。“昔闻横行将,今无深入师”的意思是:过去听说横行的大将没有能打胜仗的,现在却没有深入敌阵的将领了;“募我备行伍”,意思是招募我当士兵,让我去当兵;“桓桓貔虎装”,意思是威武雄壮的样子,形容军队装备精良;“介冑光陆离”,意思是铠甲闪耀着光辉,光彩夺目;“岂知行路人,深为世道悲”
效老杜出塞九首 曹文晦诗作《效老杜出塞九首》之一 我本农家子,生来事犁锄。 手不习骑射,何曾识兵书。 一旦应官徭,徒侣同驰驱。 茫茫塞路长,去去当何如。 注释: -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曹文晦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前出塞九首》的模仿之作。 - “农家子”指的是作者自谦出身卑微,如同农民一般。 - “手不习骑射”表达了自己缺乏骑马和射箭的技能。 - “何曾识兵书”说明自己从未学习过军事知识。 -
北风吹沙尘,四野寒日昏。 译文:北风呼啸着吹起沙尘,整个大地都显得寒冷而昏暗。 注释:北风:指来自北方的寒风。沙尘:被北风吹起的尘土。四野:四方田野。寒日昏:天气寒冷,太阳昏黄。 赏析:此句通过描绘北风、沙尘和寒冷的天气,营造出一种荒凉、寒冷的氛围,为下文写征人的生活状态做铺垫。 忍闻落梅曲,欲断征人魂。 译文:我忍受不了那悲伤的《落梅曲》,想要断送自己的魂魄。 注释:忍闻:忍受听到。落梅曲
【注释】: 效:仿。 老杜:指唐代诗人杜甫。《出塞》组诗共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牛、刀剑:代指士兵的武器。 家业殚:家产耗尽。 密密:缝得十分细密。 迢迢:远貌。 妻孥:妻子儿女。 问所之:探听丈夫的去向。 几时寄书还:什么时候给你捎信回来? 富贵:财富和地位。 未可必:未必可以保证。 投身:投军从军。 须臾:顷刻,一会儿。 赏析: “卖牛买刀剑”是说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在晚年所作的。他以“和”为韵,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下面是这首诗逐句释义及译文: 1. 霞城高,霞城高。城头看霞紫气薄,城下放火红焰交。 注释:城头看霞,指站在高处观看日出或日落时的美景。霞城高,指站在高处欣赏壮丽的景色。紫气薄,形容天空中的紫色气体很薄。城下放火,指城市中发生火灾。红焰交,形容火焰交织在一起。 译文:站在高处欣赏壮丽的景色
【注释】 我本农家子:我本是农家出生的孩子。 生来事犁锄:一生都在从事耕种和耕作的劳作。 手不习骑射:手不习惯骑马和射箭,没有学过这方面的技艺。 何曾识兵书:如何曾经读过兵书? 应官徭:因官府征召而服兵役。 徒侣同驰驱:随从同伴一同奔驰赶路。 茫茫塞路长:辽阔无际的边塞道路又长又远。 去去当何如:将要去往那里,又将怎么度过呢? 【赏析】 《效老杜出塞九首》是一首五言古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