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仲游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北风吹雪、文人学士勤学苦练的场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内中考进士:指的是在朝廷中选拔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进入国家最高学府深造,即翰林院。这里的关键词是“考进士”,表示科举考试的结果。 2. 北风吹雪舞长廊:北方的冬天,风很大,雪很飘,形成了壮观的景象。这里的关键词是“北风”、“吹雪”和“长廊”
【注】 1. 别从事:辞官归隐。 2. 半白头:形容年老,头发变白。 3. 黄绶吏:指小官。 4. 赤松游:相传为仙人赤松子所居住的地方,此处泛指隐居之地。 5. 颍上:即颖水之上,指颍州(今安徽阜阳)。 6. 焦陂:地名,在今湖北黄冈附近。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任淮南节度使时。诗人辞官归隐后,心情十分舒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这种心情。 首联:“从事归来半白头,吾今便欲别南州。”意思是说
【注】《唐才子传》:“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未得还家意不忙,日斜人散傍修廊。 白头已向新吟懒,青眼相逢旧话长。 高阁无声沉昼漏,侧门有路想天章。 闻公自谓忘怀者,今日情怀岂易忘。 注释:未能回家的心情并不急于返回(意:我还未得到归家的许可,因此不能急着离开),太阳偏西了,人们散去(意:时间已经到了傍晚),在廊下闲逛。头发已经花白了(意:年纪大了)
【注释】 入内考进士同考官唱和三首:指唐玄宗时,由中书舍人、门下省给事中、御史中丞等官员组成的考试机构,负责科举取士的考试工作。 明光寓直偶然同:指明光宫(在今北京)中值时与同僚一起吟咏作诗的情景。 八百儒衣度汉宫:八百里加急,形容书信迅速。汉代宫中多用锦衣裹书,故称。此句言考试院的官员们穿八色官袍,从汉宫来参加考试。 下笔春雷从地起:写考试开始时的热闹场面,比喻考生们一挥笔就像雷声轰隆
【赏析】 《兴龙节》,唐大中二年(848),李贻玄为宰相,因国用不足,奏请皇帝停止对南诏的岁赐。此诗即为其时所作。全诗以颂扬皇帝的圣明、功德为主,并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愿望。 首句“簪笏千官拱帝宸”,写皇帝受到百官的拥戴。“簪笏千官”指文武百官;“拱帝宸”即在皇帝面前行礼。“拱”字是敬词,表示百官对皇帝的尊敬,而“宸”指皇帝的居处,也就是“皇宫”。这句说皇帝受到了百官的尊敬,他们都在向皇帝行礼。
【注释】: 1. 入内考进士同考官唱和三首:指在科举制度中,考生进入内宫参加考试,同时有同考官的唱和之作。 2. 早岁成名:早年便已声名显赫。地已尊:地位已经尊贵。 3. 徘徊五十始乘轩:《汉书·王吉传》载:“王吉年五十二,始仕为郡中小吏,后四十一年,始得察举孝廉。”王吉五十岁才开始做官,因此“徘徊五十”。 4. 长孺:西汉丞相萧望之,字长孺。宁居后:宁愿位居其下。 5. 疏似王阳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第一首诗:谈笑西州塞上春,归来不薄两朱轮。功名致主期三代,忠孝传家第一人。 - “谈笑西州塞上春”:在西州(今河南洛阳)的塞上春光中谈笑风生。这一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春天的塞上欢聚的情景。 - “归来不薄两朱轮”:归来时不轻视两辆红色的车子。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喜悦以及对自己仕途的重视。 - “功名致主期三代,忠孝传家第一人”
注释: 百里传书浪有期,到头樽俎恰相违。 春回通沇花争发,冰泮明河客未归。 年老无成今世有,身闲不饮古人稀。 诸公怜我如相问,为道因循未拂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曹州遇到罗正之时所作,表达了他与罗正之的深厚友谊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百里传书浪有期”,描绘了远方传来书信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 第二句“到头樽俎恰相违”
诗句解析: 1. “吏情临老盍偷闲,异县人风倦往还。” 注释:面对公务的重压,年岁已高的老人是否应该抽空休息一下,去异乡的人在风尘中已经厌倦了往返奔波。 2. “古屋半摧元是冢,重冈相带不成山。” 注释:那些破旧不堪的房屋原本可能是坟墓,现在却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场所。而那些连绵不断的高山仿佛也在为这人间的生活作见证。 3. “升平是处容糊口,应接非心祗强颜。” 注释:在这个太平盛世
诗句解析 1 遗札何堪问,知无封禅书: 表示诗人收到范德孺的书信后深感悲痛和失望。"遗札"指的是范德孺留下的书信,而"无封禅书"则表达了他可能未能完成皇帝所期待的封禅大典,这是古代帝王的重要仪式之一。 2. 杀身今已矣,报国事何如: 这里诗人感叹自己已经牺牲了生命,但是否能够为国尽忠、完成未竟的事业却不得而知。"杀身"指代死亡或自毁,"报国事"则是指为国家尽力的意愿。 3. 人去衣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