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仲游
【解析】 “上楼初照席”:登上楼台,刚一坐下就见月光照射在坐席上。“条华渐分明”:明亮的月光渐渐照得清楚。“佳节三秋半”:在这美好的时节,已是一年中的三秋过了一半。“前期一雨晴”:预报的天候说有一场雨,但结果却是晴朗的天气。“冷光天外散”:天上的明月,像冷光一样洒向人间。“高会世间清”:在这宁静而清澈的月色之中聚会,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坐久疑轻举”:坐着久了,怀疑自己要飘飘欲仙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题目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逐项分析作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解答时需要先指出全诗的意境,然后再具体分析。 【答案】 译文:我曾在郑州望着故居中的陈子思灵泉旧居感到悲怆地有所感慨,写此诗来抒发我的情怀。夫子曾经招隐于汝河上游的山林之中,如今鸡鸣山中,我独自上山寻觅。我与门徒随意散去
在乙亥年八月十五日的夜晚,诗人与景叔(知府)、少卿翼道(提举大夫)、欧三叔(守备官)等人一同在河中郡著名的阃堂上赏月。诗中提到了秋天的雨和高高的城墙,以及山峦在夜晚呈现出来的景象。下面将结合诗意进行逐句赏析: 1. 秋深仍雨过,望月宴高城:这句描述了秋季的天气情况,虽然秋深但仍有雨,但月亮已经升起,人们在城墙上举行宴会。 2. 列岫呈中夜,微云避太清:山峦在夜色中清晰可见
【解析】 此诗为送别诗。首句交代了诗人离别京城的原因,即从军;次句写相逢时双方的感叹,“老”字暗含对对方的关切;第三四两句写自己免于成为鬼的庆幸,同时表现了自己希望回到家乡的愿望;五六两句写塞外风霜的恶劣和京城生活的艰难;最后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以“衰颜不重少”表明自己的老迈,并以“儿戏炼丹砂”自嘲,表现出一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答案】 (1)一别书浑废:因从军而书信往来中断。一别
佳辰二首 傍腊春犹远,佳辰气自和。 慈颜亲事少,寿相比人多。 姊妹新为会,儿童预作歌。 莱衣容醉倒,始奈锦茵何。 注释: 1. 傍腊:临近年关的时候。 2. 佳辰:美好的时光。 3. 和:和谐,协调。 4. 慈颜:慈祥的面容。 5. 事:指婚嫁、丧葬等大事。 6. 比:比较。 7. 姊妹:兄弟姐妹。 8. 新为会:刚刚举行完婚礼。 9. 儿童:年轻的姑娘们。 10. 预作歌:事先唱起欢乐的歌子。
这首诗是作者应宋成伯的邀请去拜访,但未能见到他,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懒作青门客,来寻隐吏居。 “懒作青门客”,这里的“青门”通常指的是长安城东面的城门,而“青门客”则是指居住在长安城中的士人。诗人不愿意成为这样的士人,所以选择离开长安,寻找隐居之所。 上堂谁解榻,窥户却还车。 “上堂谁解榻”,意思是在门口等待,希望能有人能提供座位(榻)让我休息
【注释】 和:应和、唱和。李善初:人名,这里指诗人的朋友或同僚。张范二公:指张范二位。 【赏析】 此为酬答之作,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会面虽难得”,说明与友人相见的机会非常稀少。“亲情岂易忘”,则表明这种相聚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诗人心中充满了对朋友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定须留客醉”中,诗人以酒会友,表现出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重视。 第三句“应话老夫忙”
```json { "诗句": [ "巾钵来何所,茅斋近竹林。", "能谈高士传,会得祖师心。", "我识诗情苦,公求理性深。", "三年居颍水,谁复是知音。" ], "译文": [ "我的行囊(巾钵)从哪里而来?就在附近的竹林里。", "能够讨论高士的传记,理解了祖师的心。", "我了解诗歌的情感之苦,你追求理性之深。", "我在这里居住了三年,有谁能成为我的知音?" ], "注释": [ {
【注释】 佳辰:美好的日子。 三千口:指全家人,三千口为虚数。 谁为第一樽:谁是家中最尊贵的人。第一樽:指最受尊崇者。 清风传旧族:家风清正,世代相传。清风:这里指良好的家风。 阴德助吾门:积阴德助益于我家。阴德:暗中行善积阴德。 阿母:婆婆(或祖母)。神仙降:神像降临。 班姑:即班超之妹班昭,字惠班,班固之女,班昭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也是著名的女诗人。法度存:遵循法度。 他年堂上燕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愈。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去岁当今日,儿生在北堂。 - “去岁”指的是过去的一年。 - “当今日”表示现在的时刻。 - “儿生”指孩子出生。 - “在北堂”意味着孩子出生在北方的客厅。 2. 眉疏才必秀,耳大寿应长。 - “眉疏”形容眉毛稀疏。 - “才必秀”意味着才能出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