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仲游
【注释】 1.王屋:山名。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相传为黄帝炼石补天之处。 2.愚公:人名。相传他年逾九旬而不动。 3.太古:远古时代。 4.伏中:山谷间。 5.扶桑:神话中的树名,即木棉树。 6.疑:疑惑。 7.天坛:指帝王祭天的地方。 8.参旗:仙人所乘的云朵。 9.摘参旗:意谓要像仙人一样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天地之间。 【赏析】 此诗写登览王屋山的观感。诗人登上了王屋山,面对巍峨壮丽的山峰
【注释】 上马鸡鸣后,都门四望中。——早晨天刚亮时,就上了京城的马。“都门”即都城,泛指京城。 晓光欺月色,和气挟春风。——清晨的阳光遮住了月亮的光芒,温暖的春风吹拂着大地。 计拙功名远,官闲况味同。——我虽然有一番雄心壮志,却未能施展抱负;现在官闲在家,感到无聊。 醉乡如可入,相率慰飘蓬。——如果能找到一个可以喝醉的地方,大家就会相互安慰。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佳辰虽可重,无客共登高”,意思是:佳节虽好,但可惜没有客人与我一同赏菊饮酒,登高远望。“蒸粉随粗饭,挼花对浊醪。”意思是:把蒸好的粉条拌上糙米饭吃,用花枝插在酒中搅拌着喝。“放歌元不解,拟赋亦徒劳。”意思是:放开嗓子唱歌,人家听不懂;想写一首赋,也没有这个能力。“坐听儿童语,悠悠愧尔曹。”意思是:我坐着听孩子们说话,感到十分惭愧。“佳辰”指美好的时光和节日
诗句:腊尽风霜急,东城始定居。 译文:腊月过去,寒气逼人,东城的冬日终于到了尽头,人们开始安定了下来。 赏析:此诗描绘了腊月过后,天气逐渐转暖,人们结束了漫长的冬季生活,开始在东城定居下来的情景。诗人用“东城”作为背景,既暗示了地点的变迁和季节的交替,又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始定居”一词也传达出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和平
【注释】 留别损之大士:在南州分别。损,即王损,唐代诗人。大士,指僧人。 去去:离去,远行。 牵怀:牵挂思念的意思。 聚首:相聚。 水落城东路:城东有淮河、汝河等河流,水落时河中露出路来。 风清淮上船:淮水上的船上风清气爽。 我心须自写:我的心声要自己表达出来。 弹断古琴弦:指弹琴至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四联,前两联写与友人惜别之情,后两联写与友人相聚之期
献寿二首 家近黄金阙,筵供白玉船。 【注释】:家近:家中靠近;黄金阙:皇宫,指代皇帝的居所。 筵:酒席,宴饮。 供:摆放。 白玉船:用白玉装饰的船只,指宴会用的餐桌。 两孙今应诏,一子日朝天。 【注释】:两孙:两个孙子;应诏:接受诏命。 一子:一个儿子;朝天:朝拜天地。 译文:我家就住在皇宫附近,今天设宴招待宾客,摆设的是雕饰精美、用白玉制作的餐桌。我有两个孙子,今天要来朝见皇上,还有一个儿子
【注释】 三阳:指农历正月初八日、正月十五日、正月二十一日。高门:指显贵之家。帝居:天子所居。献寿:古代向君主祝寿的礼节。晚连裾:晚辈穿着长袍,衣襟相接,表示尊敬。中子:中郎将。诸孙:指子孙后代。万石:指汉文帝的丞相周勃的封邑万石君,后来以“万石”泛指达官贵人。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祝寿图。开头两句写庆寿者之众,地位之高;中间两句写春日迎祥,人们欢聚一堂
【解析】 此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为避乱而流寓于新都(今成都市)时写的。首联点明自己因战乱而迁居颍谷;颔联用典,写诗人自比“轻裘胜挟纩”,意思是说:虽然天气寒冷,但有好酒喝,就如穿着轻暖的皮衣,比带着棉花更舒服。颈联以对比的笔法,抒写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忧思;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答案】 译文:渐入深山中处,客人们没有来。轻裘胜过抱裹着棉絮的人,渴饮可以像饮美酒一样
【注释】 1. 五春:指农历的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即一年中五个春天。 2. 坏池:指池塘。 3. 委巷:指街巷里巷。 4. 肩舆:轿子。 5. 自合鬓如银:自己头发自然变白像银子一样。 【赏析】 《河阳闲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为五言律诗,首联写诗人在河阳的闲居生活;颔联写诗人与邻里交往的情景;颈联以自己的感受和邻居的感受相映成趣;尾联以景结情,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全诗语言平淡
信阳道中避暑 下马汤家市,前村数里赊。败篱瓜少蔓,簇舍豆先花。 放袖从风入,停鞍待日斜。欲知为客恨,更久不成家。 注释: - 在信阳道中,我选择停下来在汤家市避暑。 - 前方的村庄距离我有数里远,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 我注意到那些破旧的篱笆旁,瓜果稀少但藤蔓繁茂;周围的房屋密集,豆科植物已经开始开花。 - 我放下袖子,任由微风轻拂;停下马背,等待夕阳西下。 - 想要了解作为旅人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