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梦斗
诗句释义: 1. "崇德道中":这一句可能是诗的标题或序言,表达诗人在崇德道(即崇德大道)中行走或观察的情景。 2. "忽忆西窗昼掩扉":突然回忆起过去在西窗下白天时的场景,可能是回忆过去的某个时刻或情感。 3. "却缘残照水边归":可能是因为看到残阳照射下的美景,而选择沿着水边回家。这里的“余晖”指的是太阳即将落山时的光线,给人以温暖和宁静的感觉。 4. "杜陵夔(kuí)府坡南海"
【注释】 易舟泛邗沟:过运河。来涂:回家的路。 幽燕回首:指在京城的北边看到北方的景色。黄云:黄色的云,这里代指北方。 想见寒风:想象那寒冷的风吹动雪花飞舞的景象。 【赏析】 此诗为作者在归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过淮河、邗沟,想到自己离家已久,故作此怀念故乡之诗。 开头两句是说,渡过了淮河,便是我的家乡,沿途草木依然繁茂芳华。“易舟泛邗沟,有怀来涂”点明了题意;“过得淮来便是家”
【释义】 又撑着船下到邗沟(即运河),雨后晴光,天色清朗,宿雾消散。已经过了伊娄河(在今江苏高邮县北),明天早上一定能稳稳地到达真州(今属江苏省)了。 【译文】 再次撑着小船下到邗沟(即运河),雨霁天晴,天色晴朗,宿雾散去。已渡过伊娄河(在今江苏高邮县北),明天清晨定会平安地到达真州。 【赏析】 这首《扬子桥》诗,是一首描写过江行舟情景的小诗。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
注释1:入,到 译文:天公有意让我回到家乡的行程中,清晨起来千峰万岭映眼光亮。 注释2:只疑,以为 译文:雪白自然遮丑,我还以为山风清雅。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入丛山隘见雪”,诗人描述了自己身处山间小路,看到一片片雪花飘落。第二句“天公有意相归程”,则表达了诗人对天公的感激之情,认为天公安排他回家乡的行程是有意为他安排好的。接着两句“晓起千峰照眼明”描绘了清晨时分
【注释】 鱼台县:古县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南。 犊车:古代小车。 家山:故乡的山。 【赏析】 此诗为诗人初到鱼台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意境深远。 首句“东行鱼台县界”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地和出发地,为后文的描写打下了基础。第二句“初闻莺”则描绘了诗人初到鱼台时所见到的景象: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欢迎他的到来。这里的“莺”既指黄莺
注释: 晓来乘雨过留城,屈指徐州一百程。 到得耿山程已半,云收特地放新晴。 译文: 早晨我乘着雨走过了留城,算算离徐州还有一百里路程。 等到走到耿山时,一半的路程已经走完,云层也散开了,天空特别晴朗。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喜悦与期待之情。首句“晓来乘雨过留城”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早起乘雨赶路的情景,表现出他对旅途的坚定和决心。第二句“屈指徐州一百程”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目的地徐州的向往
译文: 在梦中经过了彭城,醒来时还听到晓梦的鸣叫声,梦中频频呼唤移开船桨去看石头。 已经过了徐州却没有觉察,还是不能登黄楼。 注释: 1. 彭城:古地名,即今江苏省徐州市。 2. 晓梦语啾啾:指梦境中传来的鸟儿啼声。 3. 频唤移篙看石头:意思是说,在梦中,他频频地呼唤着让船夫将船向石头方向移动。 4. 已过徐州:意指已经走过了徐州。 5. 不觉:没有察觉,没有感觉到。 6. 不得上黄楼
【注释】 黄叶:指树叶已变黄。 涴(wò)痕:污迹。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雨中晓行的所见所感。诗的首句写鸡啼声中,诗人骑马经过黄叶村的情景,点明时间是早晨;次句写诗人来到一个柴门紧锁的农家,发现主人正拥被而卧;第三句写诗人没有打扰主人,只是把身上的征衣脱下晾晒;末句写诗人看到自己的征衣上有泥土污迹,便决定把它留下来。全诗语言质朴,意境平淡
沛县道中 漫著青鞋过小湾,偶然清暑变轻寒。 山行却似江南景,更有群鹅浴碧澜。 注释: - 漫著青鞋过小湾:随意穿着青鞋走过小河弯弯曲曲的地方。 - 偶然清暑变轻寒:偶尔在炎热的夏日里突然感受到凉意,好像天气变得有点冷。 - 山行却似江南景:走在山路上,景色像江南那样美丽。 - 更有群鹅浴碧澜:还有一群鹅在碧绿的水波上游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沛县道中的所见所感。首句“漫著青鞋过小湾”
注释: 汉高祖歌风台 - 这是一首赞美汉高祖刘邦的歌。 击筑长歌意始真,斩蛇元是感乡人。 - 在风台上,刘邦击筑唱歌,歌声表达出了他的真实情感,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关于他的英雄事迹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大风不起人非昔,台下滔滔泗水春。 - 当大风不刮的时候,人们不再是过去的样子,而台下的泗水也迎来了春天。这里的“泗水”是指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春天的到来意味着生机和活力。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