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梦斗
明发鱼台至古城或云即旧济州未详 箕斗澄晖缺月升,茅花夹毂雪中行。 晓风凛凛寒城冷,濠里荷钱无数生。 注释:第二天一早出发到达古城或者说的就是旧的济州,但不清楚是什么。箕斗(指北斗七星)在晴朗的夜晚发出明亮的光芒,月亮也升起了。车旁的茅草花夹杂着车帘和车盖,在雪花纷飞的冬日里行驶。清晨的风凛冽刺骨,寒冷的城池显得格外清冷。河里的荷叶上长满了水珠,仿佛无数的荷叶钱币生长在那里。 赏析
【注释】 力成和议得休兵:指宋高宗时,金军多次侵犯宋境,南宋朝廷派左相吕颐浩与金国议和,终于使双方罢战,达成“绍兴和议”。 拘执:拘捕。执行人:司法官吏。招覆灭:招来祸乱,导致覆灭。幸逃诛死:幸运地逃脱了死刑。 【赏析】 这首诗写于淳熙五年(1178年)冬十一月,当时诗人在江陵镇登秦申王的坟,看到碑文后有感而作。诗中对宋高宗时与金朝议和,以苟安江南,屈辱退让,不思恢复中原的行为
下邳永丰桥舟过其下有感 汪梦斗诗作赏析 1. 诗作原文 博浪沙中击副车,却来跪履受编书。 欲从圯上寻黄石,今有何人孺子如。 2. 诗意解读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历史典故和比喻,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句“博浪沙中击副车”借用古代英雄项羽的故事,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抗争;而“跪履受编书”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辛酸。最后一句“今有何人孺子如”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后继无人
【注释】: 1. 吊后山:即咏叹后山,以寄托诗人的身世之感、怀才不遇之情。 2. 平生:一生、始终之意。 3. 不肯:不屑于。 4. 王公:指贵族官僚。 5. 蒙被清吟道自尊:披着被子在深夜里低声吟诵诗篇。“蒙被”是夜深人静,“清吟”则是指低声吟咏,“道”就是表达的意思。“自尊”即自我尊重。 6. 寂寞彭城非昔比:昔日彭城的繁华热闹已不复存在了,现在冷冷清清。 7. 风流:才华横溢的人。 8.
【注释】 吴:指吴国。吴若未亡,即吴国没有灭亡。 齐:指齐国。 胥:古代一种官吏的通称。借为胥祠发,意为借用伍员(伍子胥)的祠墓作为祭祀之地。发:动词,用作名词,指祭祀场所、墓地。 契丹:指辽国。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游览吴若未亡、齐尚未灭亡时的荒郊野外时所感而作。首句写景,“沛城北有伍员庙碑露立荒郊”,描绘出一幅荒凉的景象,暗寓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登鱼台读唐梁至金人碑有感 石台突兀镇荒云,废寺凄凉石有文。 鲁国遗风无仿佛,矢鱼以后几纷纷。 注释:登上鱼台,看到荒凉的山丘,在石台上看到了刻着文字的石碑。这里指唐朝和宋朝的碑文。 鲁国遗风无仿佛,矢鱼以后几纷纷。 虽然鲁国的遗风已经不复存在了,但那些矢鱼的做法仍然被人们广泛地采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然后把握诗中重点词语、句意、情感,结合诗句内容概括作答。 夜泊宿迁上流:宿在宿迁的上游。宿,停船住宿;宿迁,地名,今属江苏省,在淮河以北,有“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 旧国当年阔,暑风今日生。 旧国当年指昔日之国,即旧国,泛指南宋。阔,宽广。当年,指昔日之国或旧日。阔,宽广。此句意为
诗句:水落石多舟去迟,乱河西渡读残碑。 译文:水位下降使得石头露出水面,船只行驶缓慢;在乱河的西岸,我读到一段残缺不全的碑文。 注释:水落石多:水位下降使露出更多石头;船去迟:船只行驶缓慢,因为水流减缓。乱河西渡:乱河的西边渡口。残碑:残缺不全的碑文。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乱河西岸渡口,看到水位下降后露出更多石头,导致船只行驶变慢,同时他读到一段残缺的碑文的情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历史遗迹
【注释】 彭城:古称彭城县。 黄楼:指宋代诗人苏轼(苏东坡)的故居“东坡”。 荒城:指荒凉破败的城市,这里泛指荒凉的地方。 风卷黄沙:风卷起黄沙。 拂面:吹在脸上。黄沙飞扬,使人觉得尘土扑面而来。 老坡:指苏东坡。苏轼号东坡居士。 【译文】 河边不见旧黄楼,绿暗荒城四月秋。 风卷黄沙尘拂面,有人尚忆老坡不。 【赏析】 首联“河边不见旧黄楼,绿暗荒城四月秋”。写景。诗人由眼前景物触发联想,想到过去
. 舟次比屋: - 诗句: 舟次比屋 - 译文: 在船上停靠在每一户人家。 - 注释: “比屋”原指房屋相对,此处比喻船停靠于每户人家。 2. 当年图上看中原: - 诗句: 当年图上看中原 - 译文: 当年我在图画中看到那片中原的土地。 - 注释: “图上”指的是画中或心中所想的地图或理想之地。“中原”指中国中心地区或古代中原,常作为文学中的地理和文化象征。 3. 欲渡长淮梦断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