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注释】 ①大唐:指唐朝。禅师:禅宗和尚,这里泛指佛教徒。②会:通“晤”,会面、见面。知:了解。③著肉:穿着汗衫。脱了:去掉或脱下。④诳(kuáng):欺骗;迷惑。⑤痴:愚妄。⑥着肉汗衫:穿着汗衫。⑦棒喝:禅宗用语,以棒打和大声呵斥为法门,用以开悟人。诳愚痴:用棒喝来欺骗愚笨的人。 【赏析】 《颂古六十二首》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为宋代诗人释道原。诗的原文为:“颂古六十二首 其十六 大唐国里无禅师
注释: 彼此老来谁记得,人前各自强惺惺。 - 彼此:彼此之间。 - 谁记得:谁会记起来。 - 人前各自强惺惺:在别人面前装得好像很坚强的样子。 一坑未免俱埋却,几个如今眼子青。 - 一坑未免:也许都埋在一个坑里。 - 不免:无法避免。 - 俱埋却:都埋葬了。 - 眼子青:指眼睛发青。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通过对老年人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批判。 诗中的“彼此老来谁记得”
注释:这六十二首诗,问答分明就是切磋,几个人在这里看出詨讹。 少年们一起决定在龙蛇阵中战斗,潦倒时一起吟咏稚子歌。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二句写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切磋琢磨,后二句写诗歌创作的共同体验。全诗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间的相互切磋。诗中“切磋”意为互相学习、研讨,而“詨讹”则是对作品的修改和润色之意。诗中的“几人于此见詨讹”
诗句:开田说大义,后人莫容易。 译文: 开田讲出了宏大的道理,后人难以轻易理解。 注释: - 开田:指开田禅师,南宋的佛教僧侣,他讲解佛法时,常常深入浅出,让人易于领会。 - 大义:指的是佛法中的重大道理和深奥含义。 - 后人:指后来的信徒或学者。 - 莫容易:意为“难以轻易做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开田禅师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传播。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人们能够轻松地理解佛法的大义
【注释】 1. 颂古:本篇为咏叹古代诗人的作品。六十二首,指杜甫的《古风》共六十余首。 2. 打面还他州:打制面食送回故乡,比喻怀念故乡。 3. 土麦:指小麦。 4. 唱歌须是帝乡人:唱歌的人应该是故乡的人。 5. 财本成家者:靠钱财建立家庭的人。 6. 现成:现成的、现成的。 7. 多见:往往看见。 8. 饥寒:饥饿和寒冷。 9. 子孙:后代子孙。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重点考查对诗歌的形象和语言的感受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诗作,找准诗句在诗中的意象位置,然后结合着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多角度思考,从手法、主题、情感等角度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最后赏析,注意注释的标注。本题的难点在于理解全诗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诗词积累。 “善逝明知直不邪”的意思是:善行如佛
【注释】 大雄山:即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斑斑点点(mǒ):形容老虎身上的花纹。 触著:碰到。 用著:用来。腰间斧:腰中佩带的砍柴工具,这里借指武器。 【赏析】 此诗咏虎,其意不在颂虎,而在讽喻那些以强凌弱、恃强逞凶的人。 首句写虎之凶猛,次句言虎之伤人,三句写人对虎之畏怯,四句写人对虎之轻忽,末句则讽刺那些仗势欺人的恶棍。全诗笔锋犀利,寓意深刻
【注释】 颂古六十二首 其三:此诗是《续传灯录》中的颂古部分,颂古是佛教禅宗中对历代祖师言行事迹的记载与称颂。本篇为颂扬慧能,故称“颂古”。 大乖张:极为乖张。 业识茫茫者:对佛理一无所知的人。业识,指对佛理、禅学等有所了解和研究。 问著劳生沸似汤:在佛法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空无自性的;但人们却常常执著于这些现象和观念之中,而陷入烦恼痛苦之中
【注释】 颂古六十二首 其五:此首诗赞美自然界的大海,它波澜壮阔,生机盎然。鱼龙游弋其中,升沉自如;生死轮回,圣凡同归,皆由心念决定。 【赏析】 “非风幡动唯心动,大海波澜常汹涌。”这两句是说,不是风吹幡动,而是自己的心动。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总是那么气势恢宏。这里以海的汹涌比喻人的心念活动,说明人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于人内心的活动所致。 “鱼龙出没任升沉,生死圣凡无别共。”这两句是说
【注释】 1. 草里寻常(zhōu rán):在草丛中。寻常:普通。 2. 报云:报告天气。 3. 鼻头是甚闲皮草:鼻子上长着什么草,指草帽。 4. 十字纵横一任穿:横竖交错的绳子可以任人穿过。这里形容草帽很宽。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草帽之大。首句“草里寻常万万千”,意思是说草帽大得就像在草丛中,随处可见,数都数不清。第二句“报云飞去岂徒然”,意思是说草帽虽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