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这首诗的译文是: 法王的法令如同酬报,文殊菩萨潦倒地勉强出头。 佛祖释迦牟尼背负的重负可以解决,至今还闹哄哄的喧哗不停。 注释解释如下: 1. 法王法令若为酬:这里的“法王”指的是佛教中的佛陀,也就是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而“法令”则指佛教中的教规、制度等。这里的“若为酬”可以理解为这些法令是用来对佛陀的付出和贡献的一种回报或补偿。 2. 潦倒文殊强出头:这里的“文殊”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菩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内容、语言和技巧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赏析。此诗是作者劝人修行的一首偈语,全诗四句,每句都紧扣“禅”这个主题词,用通俗的语言道出了佛家禅宗的基本道理。首句“事办须寻道”,意思是说办事一定要去寻求道理,这是佛家禅宗最基本的思想;第二句“方明尔本来”,意思是说只有明了本来面目,才能达到目的;第三句“禅关无锁钥”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诗。它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下面是对每一行诗句的逐句释义: 1. 乞食山城归帝里,毗耶钵饭香而美。 释义:在山城里讨饭回到皇帝的宫殿,闻到毗耶钵饭的香味。 2. 莫念故园桃李春,更参上国西来旨。 释义:不要怀念故乡的桃花和李花,要参与国家的政策和旨意。 3. 注释:智海化士(智者),乞颂(请求赞美)。 4. 赏析:整首诗描绘了一位智者离开故乡,来到繁华的都市
【注释】 六只骰子:指六颗骰子,是赌博用具。 六面皆六点:指六颗骰子的六个面上都是6点。 拟欲进前求解会:想向前去解释、求得解答。会通,即会意。 大似西行却向东:似乎向西行走却向东走,比喻方向相反。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六只骰子全部为6点,无须作任何安排即可通达,想向前去解释、求得解答,结果与原来的方向正好相反。 “六只骰子满盆红”,这一句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六颗骰子上的数字都为6点的情景
这首诗的意思是:六只骰子在盆中,红点满盘。墨汁和沙石用之不尽。谁能解开这谜底,祖佛亲自来也扫清障碍。 译文:六只骰子在盆中,红点满盘。墨汁和沙石用之不尽。谁能解开这谜底,祖佛亲自来也扫清障碍。 注释:师常:指禅宗大师慧能。六只骰子:象征六祖惠能的禅法。六面皆六点:表示六祖的禅法圆满无缺。复作三颂:表示对六祖禅法的赞美和传承。金刚手:指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是佛家的最高智慧。祖佛亲来亦扫脩
注释: 1. 师常以六只骰子示禅人:和尚经常用六个骰子来教导人们,每个骰子代表一个方面,如道德、智慧、勇气等。 2. 六面皆六点:六个骰子都是六点,意味着所有的方面都达到了完美。 3. 复作三颂:又创作了三首诗。 4. 其三:第三首。 5. 赫赤(hè cì)穷来无可赛:赫赤是佛教用语,指烦恼和痛苦,这里指困扰和困扰。无赛是没有办法比较,无法与其他人竞争。 6. 请君从此现神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诗句的意思来判断正误,并加以阐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歌中的“清虚之理竟无身”“物我顿忘全体露”“个中殊不计功程”等关键字词。如第一句“清虚之理竟无身”,是说佛家所讲的清心寡欲、远离尘嚣之道理,竟没有自身存在;第二句“一念归根万法平”,是说一旦觉悟到自己的本性,就会使所有的道理归于平等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十可行十颂 经行: - “十”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数量或次序,但具体含义需结合诗歌上下文理解。 - “可行”和“颂”可能是关键词,其中“可行”可能指的是可以行走、可以行动的意思,而“颂”在古代常用于表达赞美之意,这里可能是指对某事物的赞美。 - “经行”则是指经过或行走。整句诗的意思是说,现在你可以随意走动了,因为你已经通过了某种考验或达成了某种成就。 2.
【注】 十可行:佛教用语,指修行十种功德。 礼拜:佛教用语,指礼佛、参禅、持戒、诵经等。 礼佛为除憍慢垢:意思是说礼佛可以除去傲慢和污垢。 身业获清凉:意思是说通过修行,可以使自己身心清净,获得清凉的境界。 玄沙有语堪归敬:意思是说玄沙师的教诲值得我们尊敬。 是汝非他事理长:意思是说这是你的事,不是他人的事,这是你的本性,不是他人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语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深远,充满了哲理和禅意。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山偈: 动境遍娑婆,以之成逼迫。 安心一处坐,从是虚生白。 逼迫何逼迫,膏火煎魂魄。 虚白何虚白,广教扬孤翮。 良哉静者心,四海犹为窄。 匹彼在动士,天地何辽隔。 故兹审观究,二者俱介僻。 弃彼而奔此,安得有深益。 乐者自何至,苦者自何适。 苦乐忘根绪,由夫征路陌。 路陌苟不征,耽耽本家宅。 昔未厌瓦砾,今岂重金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