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之理竟无身,一念归根万法平。
物我顿忘全体露,个中殊不计功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诗句的意思来判断正误,并加以阐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歌中的“清虚之理竟无身”“物我顿忘全体露”“个中殊不计功程”等关键字词。如第一句“清虚之理竟无身”,是说佛家所讲的清心寡欲、远离尘嚣之道理,竟没有自身存在;第二句“一念归根万法平”,是说一旦觉悟到自己的本性,就会使所有的道理归于平等;第三句“物我顿忘全体露”,是说人与万物都融为一体,显露出本来面目,不计较彼此的区别;第四句“个中殊不计功程”,是说这其中并不计较功劳与苦劳,一切自然。

【答案】

十可行十颂 宴坐

清虚之理竟无身,一念归根万法平。

物我顿忘全体露,个中殊不计功程。

注释:这首诗是一首禅诗,表现了诗人对于禅宗思想的领悟。诗以禅宗“清虚之理竟无身”为出发点和归宿,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诗的前两句写悟道之人的境界,后两句写悟道之人的心态。

译文:

佛家讲清心寡欲、远离尘嚣之道理,竟没有自身存在。一旦觉悟到本性,所有道理归于平等。物我一体,显露出本来面目,不计较彼此的区别。这其中并不计较功劳与苦劳,一切自然。

赏析:《十可行》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之一。贾岛早年多次应举不第,后在长安遇到著名僧人善导,得到指点,才思大开。后来他在洛阳时又得到著名的僧人谈悦(名满)的指点,从此他的诗风一变而为清奇僻苦的诗风。《十可行》就是他这种转变的开始之作,是他早期诗作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首诗。

首联点明主题。“清虚之理竟无身”一句,是说佛家所讲的清心寡欲、远离尘嚣之道理,竟没有自身存在。这是从佛教角度立意,强调佛学思想的核心在于清心寡欲、离世独立。“一念归根万法平”是说一旦觉悟到自己的本性,就会使所有的道理归于平等。这里强调的是禅宗的思想,即一切皆为空相,只要觉悟即可得解脱。“物我顿忘全体露”,“物我”指人我、物我,“全体露”指完全暴露,即彻底地消除自己与他人的分别和隔阂。《坛经·忏悔品》说“于自色身中,各各自性清净,更无杂染,即是真如。”可见,这里的“物我顿忘”是指彻底地消除自己与他人的分别和隔阂,实现自我解脱。“个中殊不计功程”,“个中”指其中,即内心。“殊不计功程”意为这中间并不计算功劳与苦劳,一切自然。这是从禅宗思想出发的。禅宗思想认为修行者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黄龙祖师语录》),因此修行者不必刻意去求功,也不必计较功过。

颔联写悟道之人的境界,颈联写悟道之人的心态,尾联写悟道之人的精神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