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注释】 寒食:清明前一天,俗以禁火。礼先师:向先师(孔子)致祭。云水参寻访此宗:指到山水间访求孔丘的学说。十年磨刮太虚空:意谓在十年中,作者不断磨练自己。万法本来同:一切事物都是相同的。 【赏析】 “寒食礼先师”,寒食是清明前一二日,古人有禁火之习。“云水参寻”四句,写作者为学不辍,孜孜以求的精神。作者对孔丘之道十分仰慕,故特来拜谒,表明自己心迹。 【注】 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为寒食节,禁火
注释翻译: 寒食祭先师的礼节,是古代的传统。前人的解释,后人听来都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只是人们口中和耳朵里听到的声音都很相似,所以这些道理才流传至今。 赏析: 这首诗是对寒食祭先师礼俗的一种反思。诗人认为,寒食祭先师的礼节,是古代的传统。前人的解释,后人听来都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只是人们口中和耳朵里听到的声音都很相似,所以这些道理才流传至今
注释:在山中找个地方休息,休息好了就好。五湖的踪迹随意遨游。别嫌弃活计不多,这个牟尼可以用到死。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山上找到一处休息之地后写下的,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首句“休处言休便好休”表达了诗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休息之地,感到很高兴。次句“五湖踪迹任遨游”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逍遥自在,他在五湖之间随意遨游,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
【注释】 分明:明白,清楚。迷:迷惘,迷惑。风光:景色。付与谁:交给谁?谁:指游子。思议:奇想。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游子归家时所见所感之作,以“山中”为题,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首句“分明不了却成迷”,是说虽然明白自己的处境,但却不能摆脱困境;第二句“无限风光付与谁”,是说美好的风光只能留给他一个人;第三句“若得家山田地稳”,是说自己如果能在家乡有稳定的家园生活就好了
《海会辞老和尚》 来时无有语,去亦不知闻。 此曲谁能和,轰轰出白云。 注释: 来到此地,没有言语,离去时也听不到什么声音。 这首曲子是谁也难以演奏得和的,它像雷霆一样轰轰烈烈地冲出云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赠与海会的一首偈语诗。“海会辞老和尚”是全诗的第一句,也是关键的一句。 首句起调,即点明赠诗对象。海会是唐代高僧,俗名法通,俗家姓马氏,陇西(今属甘肃)人。据《唐故圆觉大师大鉴禅师碑铭并序》
梦幻空花祇自知,潜思二十九年非。 夕阳芳草曾行处,谁料红莲步步随。 注释: 梦幻空花仅自知,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绪无人能够理解。 潜思了整整九年,但所经历的种种变迁与是非却早已成为历史。 夕阳下芳草萋萋,我曾走过的地方,如今却已是另一番景象。 谁能料到,曾经的红莲如今也在我的身后紧随着我行走。 赏析: 此诗通过“梦幻”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注释: - 一寸灵苗手自栽:指松树的种子很小,需要用手栽种。 - 前岗后陇作良材:指松树生长在山坡和田野上,可以作为优良的木材。 - 敢将不朽传他日:指松树不怕风雨雷电,不怕岁月变迁,它的生命力很强。 - 唯把青青示后来:指松树的苍翠青绿可以作为榜样,告诉后人要坚韧不拔。 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对象,赞美了松树的坚韧不拔和顽强生命力。诗人通过对松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的描绘,表达了对松树的赞美之情
《早起》 释义: 老来愈见心无事,夜永偏知胆更凉。 浅浅地炉犹有火,依依山月尚临墙。 试将寂灭那伽定,暗写雕虫篆刻章。 刚被啼鸡忽惊断,一时归入正思量。 1. “老来愈见心无事” - 注释: - “老来”: 指年岁增长后的状态。 - “愈见”: 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事变得明显或更容易观察到。 - “心无事”: 指内心感到宁静和平和,没有烦恼和纷扰。 2. “夜永偏知胆更凉” - 注释: -
【注释】 细思五十三年事:细想过去五十三年的往事。 并入初中后夜心:全部归入到“初中后”的夜晚中。 须信刹那通过未:要相信这刹那(即一瞬)之间能否通过。 更无毫发作追寻:再也没有任何毫发的差错发生。 随消旧业根先断:随着消除旧业(即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的根基已经先行断裂了。 永绝新殃道已深:永远断绝了新的灾祸,道路已经非常深远。 此是安身立命处:这是安身立命的地方。 故吹一曲报知音
注释:每家的门前都有点燃的火把,半夜里愚夫们也会相互比较。碧空如水,明亮的月亮挂在天空,如同一把弯钩。古今流传的故事,人们只是随意地谈论着它们。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作者借《传灯录》中有关“火把”的故事和“说相似”的传说,来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他批评了那些不学无术、自命不凡的人,他们只会在深夜议论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却不懂得历史的价值。整首诗语言精炼,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