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清远
诗句解读 1 应缘不错 - 这句话可能意味着顺应自然,不过分干预或执着某种状态或结果。 2. 法法无差是正修 - 这里可能指通过修行达到对佛法的准确理解,不产生差错。 3. 见闻从此绝漂流 - 意指通过修行可以消除对外界的依赖和迷惑,达到心灵的平静与独立。 4. 穷心未到忘心处 - 表达的是当一个人深入内心的探索时,能够忘记外在的纷扰,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5. 一聚根尘安得休? -
与太平四面夜坐 城中应接同摩诘,云外无心似老卢。 月白风清深夜坐,出家全不费工夫。 注释:我与太平四面夜晚一起坐着,城中的繁华热闹如同摩诘(杜甫)一样,而我在云海外闲适自得,没有半点心绪。夜晚月光皎洁,微风轻拂,我在静坐中悠然自得,出家修行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工夫。 译文:我与太平四面夜晚一起坐着,城中的繁华热闹如同摩诘一样,而我在云海外闲适自得,没有半点心绪。夜晚月光皎洁,微风轻拂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读经 不染而染妄本虚,染而不染悉无馀。 本虚自是能成事,体净何妨应万殊。 断妄证真心岂息,非真非妄智还迂。 了真了妄如无碍,自在圆明始是珠。 注释: 不染而染:不沾染世俗的尘埃。染而不染:虽然被染,但仍然保持清白。 妄本虚:虚假的本质。 染而不染:被染却保持清白。 本虚自是:本质本就是。 能成事:能够成就事业。 体净何妨:身体清洁又有什么关系? 应万殊:适应各种情况。 断妄
注释: 1. 西别岷峨路五千:指诗人在西边告别了岷山和峨眉山。岷山和峨眉山是四川的名山,因此这里用“路”来形容离别之远。 2. 幸携瓶锡礼高禅:意思是有幸携带瓶和锡去拜访高山上的寺庙。瓶是装水的容器,锡是金属,这里代指僧人。高禅指的是高僧。 3. 不材虽见频挥斧:意思是即使我没有什么才能,但看到这些和尚们仍然频繁地挥舞着斧头。这里的“不材”指的是作者认为自己没有特别的才能
注释:我在空荡荡的世界中,我的身体是梦中的形态,不要追寻我的身世。 可怜一脉从山前流淌的溪水,一直流入人世间,从古到今。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溪水的流动,寓意着人生如流水般匆匆逝去,不可追忆,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同时,通过对溪水流向的描绘,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流转的感悟
【解析】 此诗首句点题,“示众”表明诗人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心志;次句“等”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等待的焦虑;三、四句写花为谁开放,诗人以岩花自喻,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知音的心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含蓄,表达了诗人孤苦无依、怀才不遇的情感。 【答案】 示例: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诗,前两句是说诗人的心志没有实现,等待着别人来认可;中间两句是说诗人在岩石上开垦了花草,但没有人欣赏他的作品
迷逢达磨 迷途中遇见了禅宗大师达摩。 信步游梁魏,乘时别少林。 随意游览在梁朝和北魏之间,趁着时机离开了少林寺。 长安车马客,无限利名心。 长安城里的马车行人都是追逐名利的人。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迷逢达磨”,用“迷逢”二字点出送别之意,也表明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态度。第二句“信步游梁魏,乘时别少林”,是说友人随处可以游玩,不必拘泥于一处,而要抓住时机,离开这尘世纷扰的地方
注释: 妙体,佛教用语,指佛法妙理。无方具遍知,即无方具全。周沙界,即周遍世间。坐断毗卢,即住持、执掌毗卢遮那佛。大机,即大法器。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无边、无远弗届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首先,“寂体咸周”四句诗,通过描绘佛法的无尽和广大,表达了佛法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观念。其次,“根尘应念周沙界”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佛法对于世间万物的包容和引导作用。最后,“坐断毗卢发大机”一句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如下: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1. 夏散辄病既病且恼因书山偈示一一禅者 注释:夏天的时候,人们常常感到疲倦和不适,即使生病了也会感到烦恼。因此,我写下这首偈诗来表达我对禅宗的理解。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感受和心境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夏天的景色和自己的身体状况,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琐事和健康问题的感慨
蒋山送无着道人归舒州已经礼敬了云中塔,更去瞻仰堂上的师父。 正想江水向北方流去,一同集在定林的西边。 一句没有多余的字,千差万别也永不疑惑。 回家后勤加爱护,这种道理很少有人知道。 注释:已:已经;云中塔:指云栖寺中的佛塔;更:更去;江水北:指江南江北;共集:一起聚集;定林:即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西泠桥畔;一句:这里指《心经》中的一句话;千差万别:形容变化多端;疑:疑惑;到家:回到自己的家中;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