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无有语,去亦不知闻。
此曲谁能和,轰轰出白云。

《海会辞老和尚》

来时无有语,去亦不知闻。

此曲谁能和,轰轰出白云。

注释:

来到此地,没有言语,离去时也听不到什么声音。

这首曲子是谁也难以演奏得和的,它像雷霆一样轰轰烈烈地冲出云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赠与海会的一首偈语诗。“海会辞老和尚”是全诗的第一句,也是关键的一句。

首句起调,即点明赠诗对象。海会是唐代高僧,俗名法通,俗家姓马氏,陇西(今属甘肃)人。据《唐故圆觉大师大鉴禅师碑铭并序》,他于公元845年(贞元二十一年)入长安慈恩寺,次年在慈恩寺受具足戒后,又到洛阳龙门香山寺住持,并创建了海会塔。后因事被贬为海州司户参军,终以病卒。海会在唐代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曾得到文宗、武宗、宣宗三朝皇帝的赏识和礼遇。《全唐诗》收其诗二卷,共四十六首,多为应诏之作。海会的诗,多写佛理禅趣,但亦有感时伤世之作,如《春日偶作》所云:“春光不待草,芳气已满林。独有闲居者,含情思自深。”

第二句“来时无有语”,是说海会和尚在离开时,既未向人们告别,也未见有人送行。这一句看似平淡而实寓深意。海会虽为僧人,但并非遁世之人。他曾三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政治,均遭拒绝。因此,尽管他曾受到帝王的礼遇,但终究难逃被贬的命运。这两句诗表面似乎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感慨和无奈之情。这种感慨和无奈之情,正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的表现。

接下来第三句“去亦不知闻”,进一步强调了海会的离世之寂。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海会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并未带走任何声响或气息。这里用了一个“亦”字,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亦”字既表明了海会的离去之寂,又暗示了他仍然关注着世人。这种关注之情,使他始终无法真正超脱尘世。这种超脱与关注之间的矛盾,正是诗人心中的痛苦所在。

第四句“此曲谁能和”,是对前两句的深化与发展。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这首曲子只有海会和尚才能演奏得和。这里的“和”字,既是指和谐,又是指和声,更是指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海会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他认为海会虽然已经离开了尘世,但他的才华和境界仍然影响着后世的人们。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音乐艺术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一句“轰轰出白云”,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首曲子就像雷霆一样轰轰烈烈地冲出云霄。这里的“轰轰”二字,既形容了曲子的气势磅礴,又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热情与激情。而“出白云”则是指这首曲子的力量之大,能够超越一切障碍,达到最高的境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对音乐力量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海会和尚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