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原妙
偈颂六十七首,其四十一 诗句解析: 1. 前四十五日何处去,焦尾大虫入闹市: - 焦尾大虫: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凶猛的猫科动物。 - 闹市:繁华的城市或市集。 - 意思可能是说在之前的某个时间点,这种凶猛的大物(焦尾大虫)出现在城市的喧嚣中。 2. 后四十五日何处来,三脚驴子上高台: - 三脚驴子:指的可能是一只没有四条腿的动物。 - 高台:高处的平台。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之后的某个时间点
【注释】: 1. 偈颂六十七首: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一首五言诗,共67首。 2. 其四十八:这首诗是其中之一。 3. 九旬:指90岁,表示年老长寿。 4. 把定重关:把住重要的关口。 5. 放开一线:打开一点,表示有所突破。 6. 顶门具眼:头顶有智慧的眼睛。 7. 衲僧:禅宗僧侣。 8. 自合:应该。 9. 知机识变:了解时机和变化。 10. 依旧:依然、仍然。 11. 平分局面:平均分配局面。
【注释】 1. 偈颂六十七首: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唱颂。本诗是其中的一首诗。 2. 五叶:指柏树。 3. 薝卜林:即“蒲柳林”,蒲草和柳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景象,充满了诗意和画意。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首句“裁蜀锦,剪吴绫。”运用了对仗手法,将四川的锦绣和江南的绫罗进行对比,展现了两地丝绸的华丽和独特。 第二句“披白玉,间黄金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意句不到,宗说不通,盲龟跛鳖。 - “意句”指的是诗中的含义或主题,“宗说”是指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阐述。“不到”意味着理解不深入,“不通”则表示阐述不清晰。这里的“盲龟跛鳖”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那些理解力弱或表达不清晰的人。 2. 意句俱到,宗说俱通,盲龟跛鳖。 - “俱到”和“俱通”都是指理解深刻、阐述清晰。但在这个语境下,它们与前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注释】 偈颂六十七首 其四十:偈颂是佛教的一种文体,由佛经的颂文演变而来。“偈”就是佛经中的颂赞之文,通常由偶数句组成,每组为一个颂体,称为一偈;“颂”则是佛经中的一种文体,即长篇韵文。“偈颂”指的就是以韵文形式写成的佛教偈文,用以赞美佛陀或称颂佛法。“六十七首”是这首诗的数量,“其四十”则是指诗的第40首。“结却布袋头”指的是把布袋结好。“赤眼火柴头”指的是用火柴头点燃蜡烛
【注释】: “偈颂”是佛教中的颂体诗,是一种说理和唱导的诗歌。 “其四十九”指这首诗是六十七首偈颂中的第二十四首。 “达磨”是唐代高僧慧能大师的法号。 “流支”是指唐朝时的一个名叫李流支的高官。 “三藏”是佛教语,意指佛经,也泛指僧人、僧侣。 “打落当门齿”比喻打击或责罚。 【赏析】: 本诗通过一个故事来讽刺那些口是心非的人。红底桃,白底李,都是颜色相同,却各有所指。红底桃花,白底李果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描述了禅和三十州的景色。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一百禅和三十州:这里可能是在描绘一个宽阔的山谷,禅和是这个地方的名字,而三十州则表示这个地方的面积很大。 2. 无绳自缚万山头:意思是说这个山谷中的山峰都像是被绳子束缚着一样,无法自由移动。 3. 谁是护生谁是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山谷中,有一个人是在保护生命,而另一个人则是在毁灭生命。这里的“护生”和“杀”都是比喻
【注释】偈颂六十七首:佛教经文中说,每一段佛语都配以一首偈颂。这里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偈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而一切法的本源是“一”。一即是万,万即是一。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万法归一,即万物归于一个,一归何处?) 狭路相逢,两手分付:在狭窄的路上与别人相遇,只好把手中的武器交给对方。 踔得便行:急匆匆地逃走。 黄河三千年一度清:黄河水清澄了三十年才能有一次清明
【注释】 偈颂:佛教的一种诗体。 十六日已前,空空如也 十六日已后,明明白白 正当十六日,虚空为鼓。 须弥为槌,轻轻击动,佛祖攒眉。 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知。 【赏析】 此首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佛祖的形象。 首句“十五日已前”,指佛祖成道之前,是“空”的状态。第二句“十五日已后”,指佛祖成道后,是“明”的状态。第三、四句写佛祖在成道之时,正是他最辉煌、最庄严的时候。第五句写佛祖成道时
【注释】 指:指点,指向;鸩屎砒霜:用毒鸟的粪便和毒物的粉末做成的药物;飏:同“扬”,飞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没有一个不是被这种毒药所害的。 【赏析】 这首偈颂是一首充满讽刺意味的诗篇。诗中以“一棒打杀”比喻佛法的威力,指出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的弟子,只要肯向善,都可以成佛,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则必死无疑。诗中也以鸩屎砒霜来象征邪恶的东西,并把它与毒药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