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民
【注释】 山门:指山中的门户。六题:指《游庐山记》中六首诗,这里指的是其中一首,题为《暮色》。圣俞:指王巩,字圣俞。王巩是苏过的朋友,也是苏过的同榜进士。 烛已:夕阳已斜。岩腰:指山中的腰部。 射:照射。 始信:才相信。仙居:仙境。 【赏析】 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七古。诗题《暮色》,写的是在庐山的夕阳下观赏景致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神仙居住之地的向往之情。 “岩下夕阳烛已然,岩腰斜照光犹射
注释: 山门六题寄圣俞:这是六首诗,是作者寄给圣俞的。 无路可通文脊隈:没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到文脊的尽头。 山腰大辟门崔嵬:在山腰处有一座高大的门。 若非天地功破裂,定是鬼神力凿开:如果不是天地的功裂破,那就是鬼神的力量来凿开。 浑浑旁撑苍壁立,空空直贯清风来:浑浑的水从旁边的支撑着苍壁,空空的风直贯清风吹来。 只应便彻仙源去,愿蹑飞云到玉台:就应当穿越仙人的道路而去
【注】屹嵲(yì niè):高耸的样子。倚:依,靠。呀然:象声词,形容山石崩裂的声音。颓照:夕阳的余光照耀着山峰。烂烂:灿烂的样子。 【译文】山门巍峨屹立,仿佛要靠着山脚;山峰上云雾弥漫、雨水滂沱,仿佛摩挲半空。傍晚时分,山峰在夕阳的余晖下,一片片石壁错落有致,色彩斑斓。 赏析: 本题描绘的是一幅壮观的自然风景画。诗中“屹嵲欲到倚山脚,涵云泄雨摩半空”两句,生动地表现了山门巍峨屹立
注释: 山门六题寄圣俞朝阳洞 撇衣秉火扪石入,路硬硗确黑如漆。 穷深不见瞿硎生,洞中依旧石藏室。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所作《寄圣俞》诗的第一部分,全诗共三章,这是第一部分。诗中描写了作者亲自去朝阳洞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朝阳洞的向往之情。 首句“撇衣秉火扪石入”描绘了诗人进入朝阳洞的场景。诗人不顾严寒,撇下外衣,拿着火把,攀着岩石进入朝阳洞。这里的“撇衣”、“秉火”
【注释】 山门六题:指王安石所作的六首诗,这里泛称。涟漪洞:在今湖南湘阴县,因洞中有涟漪池而得名。 窟穴:洞中。断:阻塞。泉:瀑布。潺潺:水流的声音。万古:极言其久远。不尽:流不断。夜空:夜晚,天未明时。 【赏析】 《山门六题》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之一,此诗以“涟漪洞”为题,描写了洞中的水声。全诗写景抒情,语言简练,意境清幽。前两句先写洞口,后一句点出洞内水声;后两句写水声的绵延不绝和夜晚的水光。
【注释】 朝见紫云生霏霏,暮见紫云归戢戢:早晨看到紫云缭绕,傍晚看见紫云收拢。 有时飞鸾舞上下,料是仙人潜出入:有时像鸾凤在天地间飞翔嬉戏,料想那是仙人从天而降又隐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紫云岩的神奇景观的赞美之情。首句“朝见紫云生霏霏,暮见紫云归戢戢”,生动地描述了紫云岩清晨云雾缭绕的景象。第二句“有时飞鸾舞上下,料是仙人潜出入”,则形象地描绘了紫云岩夜晚月光下,似鸾凤般飞舞的景象
注释:山门上刻着六道题目,寄托着我对圣俞的思念。碧云洞中石壁险峻,仿佛到了平地一般,突然裂开一孔,天空和地面连为一体。水潭深不见底,我不敢投石下去发出响声,生怕惊动了水中神龙。 赏析:这是一首咏景诗,写山门上的六道题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碧云洞内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同时,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碧云洞内景色比作人间仙境,增强了诗意的表现力
文脊佳峰峦,烟云密帷幕。 穷深到幽处,无路通马脚。 天意忽芜没,神功为开凿。 周环列苍石,直上撑碧落。 伏暑坐其下,凛凛风霜作。 俗客频往来,只恐却锁钥
屹嵲欲到倚山脚,涵云泄雨摩半空。 向晚呀然射颓照,叠石烂烂参差红。
朝见紫云生霏霏,暮见紫云归戢戢。 有时飞鸾舞上下,料是仙人潜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