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蕙
诗句解读及赏析 1. 举手炷香,而供养佛。 - 译文:举起手来点燃香烛,以此表示对佛的供养。 - 注释:此句强调了佛教徒通过宗教活动(如点燃香烛)来表达对佛法和佛陀的虔诚与敬意。 - 赏析:佛教强调通过内心的修行来实现解脱,而非仅仅依赖外在的仪式和供养。此句虽指出了外在的行为,但更强调了通过内心的力量来实现信仰。 2. 其心自知,应念获福。 - 译文:只要心中有佛,自然能获得福报。 -
注释: 1. 不知即问,不见即讨。 2. 圆满现前,何须更道。 3. 维坚密身,生死病老。 4. 面前塔子,不可推倒。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修行的诗。诗人通过描述修行者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方法,来表达修行的重要性和意义。 “不知即问”、“不见即讨”这两句,表达了修行者在面对困惑时的积极态度。他们不会因为不知道答案而感到沮丧,也不会因为看不见答案而感到绝望。相反,他们会选择主动去寻求答案
【注释】 偈二首:即《赠妓诗二首》。难藏为香衅,易满坐褊小:意思是说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常常不珍惜。香衅:香草之祭品。比喻珍贵的礼物。易满:容易满。坐褊小:指心胸狭窄。褊小:狭隘。馋奴:贪吃的人。法当笑:法律应当惩罚。 【赏析】 此诗是作者与友人的酬答之作。其意在讽刺那些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的人。 “难藏为香衅”,说的是难得之物,人们常以之为礼;“易满”则是说易得之物,人们往往不知珍惜
诗句原文 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 译文注释 这首《偈三首·其二》是宋朝释法成的代表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灵云在天空中一闪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树枝上的花朵也消失了。令人无奈的是,那些在船上钓鱼的人,竟然来到了平地上偷取鱼虾。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诗中的“灵云一见不再见
注释:庐山的殿阁仿佛自然生成,食堂处处都是禅床。我在这里就像冷灰一样,整天在长廊里卷着风叶。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庐山景色的诗。首句“庐山殿阁如生成”,形容庐山的殿阁仿佛自然生成,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第二句“食堂处处禅床折”,描述了食堂里处处都摆放着禅床,暗示了这里的人们生活简朴、清静。第三句“我此三门如冷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感慨,认为自己如同冷灰一般,无所事事
注释: 出定只消弹指,佛法岂用工夫。 我今要用便用,不管罔明文殊。 译文: 出定只需要轻轻一弹指,佛法难道需要刻意去修?我现在要用就使用,不必理会无明的文殊菩萨。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邃,充满了禅宗的思想。 首句“出定”,即出定,禅宗术语,指修行者从定中解脱出来,开始参禅打坐。这里的“出定”并不是指真正的出定,而是比喻禅宗的一种境界。 第二句“佛法岂用工夫?”
下面是对《偈四首 其三》中每一句的解析: 1. 凉温远近转增疑,不答当渠痛处锥: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困惑和不满。"凉温"可能指人的心情或态度,"远近"表示这种情绪的影响范围,"转增疑"意味着这种心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人们的疑虑。"不答当渠痛处锥"则是一种比喻表达,意味着如果不回答,就如同在别人痛苦的地方插上了一根刺痛的锥子,表达了不愿意面对或解决的心理状态。 2. 当逐小儿争未已
注释:马祖禅师有同伴就过来,彭公去世时就告诉他。 梦中的虱子咬人,随手就能抓到革(皮革)上的蚤子。 赏析:此诗用“马祖”与“彭公”作比,表明马祖和彭公都是禅宗高僧,而自己只是一介凡夫俗子,所以无法与他们相比。 第二句是说马祖禅师在世时,身边总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旦禅师离开人世,这些人就会相继离去。 第三句则是说自己虽然身居彭公的墓地,但却从未真正体会到彭公的禅学思想。 尾句则以虱子咬人的比喻
四偈称法行 本无贪瞋,我持戒忍。 食不过中,手不操楯。 风必顿息,而浪渐尽。 离微细念,方名见性。 注释: 1. 本无贪瞋:原本没有贪心和愤怒。贪心和愤怒都是人的欲望,佛教认为这些都是烦恼,应当远离。 2. 我持戒忍:我遵守戒律,忍耐痛苦。戒律是修行者的行为准则,通过遵守戒律可以培养内心的定力,减少欲望的诱惑。忍则是指忍受痛苦和挫折的能力,通过忍耐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 3. 食不过中
这首诗的翻译是:“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只是每天重复一样的日子。半夜时,我感到非常疲惫,像是死了一般。被虱子咬得无法动弹,只能动脚指头。早上五点,鸡鸣声中我不得不起床煮粥吃鱼。忙里偷闲,整理一下裙摆和袜子。早上七点,太阳刚刚升起,我突然感到一阵困意。两眉之间,仿佛重达千斤。太阳升起八点,我开始忙碌起来。眼睛盯着经书,嘴里念叨着。时间一到九点,我必须开始吃饭了。肚子饿了,只好亏待自己的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