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观音赞》。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汝意有言,枯杌作鬼。 - 诗句大意:你心中有话要说,就像枯木变成了鬼一样。 - 注释:这里比喻内心的疑惑或恐惧像枯木变成鬼一般。 我心不生,髑髅则水。 - 诗句大意:我的心并不产生,但髑髅(骷髅)却能显现出水一样的形态。 - 注释:髑髅在这里指的是骷髅头,象征着死亡或无生命的状态。通过对比,表达了内心平静与外在表象的反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它描述了一位僧人的形象和他在寺庙中的修行场景。 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释义: - 霜筠雪竹,石磴下安。 霜筠雪竹:形容竹子在寒冷的霜冻和雪的覆盖下依然挺拔,象征着坚韧的品质。石磴下安:描绘了寺庙台阶下的宁静景象,给人一种安详、平和的感觉。 - 青猊妥尾,徐行仰看。 青猊:指狮子,这里用来形容佛像或雕塑的威严和庄重。妥尾:意为端正、端庄,形容佛像的姿态优美、端正
靖安胡氏收藏的观音赞 稽首净智甘露门,稽首无碍悲愿海。 稽首紫金光聚山,稽首心精遗闻地。 愿赐威光加被我,摧灭一切夙障山。 令我一切刹尘中,见此百福如月面。 菩萨常念诸众生,譬如慈母忆怜子。 子若昼夜常念母,母子百劫必相见。 如针之契诸磁石,如雷之文于象牙。 皆即自然如是应,非诸心识可思量。 鹰巢现形蚌中出,化为画女并鱼师。 皆随众生心所变,一一成办无遗馀。 妙哉三十二应身,一十四种无畏力。
这首诗是一首赞颂涟水观音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观音的描述,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和对观音无尽的感激之情。以下是逐句释义: 1. 稽首净圣甘露门,无量胜身遍沙界。 “稽首”是对佛像的一种敬意,表示虔诚;“净圣”指的是清净的神佛;“甘露门”象征着佛法如甘露般珍贵;“无量胜身”指观音菩萨拥有无边无际的力量与慈悲。整句意在表达对观音无尽力量的赞美。 2. 应诸众生心所求,譬如春色花万卉。
潭州东明石观音赞 大悲智光本无碍,于一切处常发现。 岂特夜半瓦砾间,始复烂然上霄汉。 此邦众生共胜业,时节成熟故如是。 譬如日月行虚空,水无秽洁皆照临。 灰沙若沉波自寒,圜影于中迥殊特。 稽首妙智光世音,是娑婆界真教体。 应机而现为说法,信心起处说法竟。 我今见境得成就,亦同音闻获圆通。 六根迟速虽不齐,要是一精明所现。 我知暗相不能昏,与彼心精遗闻处。 众尘隔越妄分别,常真实中无是事。
【注释】 遍:遍满。大海味:佛教谓佛性是“如海之味”,即无所不有,无所不具,无所不含。具于一滴:佛性就存在于一滴水之中。 尽法界身:佛教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佛性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故称“法界身”。足于纤埃:指佛性存在于极小的事物之中。足:充足、完备。纤埃:细微的尘埃。 灯王: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为转轮圣王,能降伏一切烦恼,故称“灯王”。毗耶:佛教谓释迦牟尼为毗婆尸佛
这首诗是关于菩萨的赞颂,描述了菩萨的修行过程和境界。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我闻菩萨昔因地,所供养佛名观音。 我听闻菩萨在以前就有修行,他们供奉的对象就是观音菩萨。 2. 从闻思修入悟心,心精遗闻而得道。 通过听闻、思维和修习,深入理解佛法,心灵得到了净化,从而达到了觉悟的境界。 3. 见闻觉知不可易,譬如西北与东南。 看到、听到和知道的事物并不总是容易获得的,就像东西南北一样。
```plain 前朝诏住栖贤寺,雪夜逃居岩石间。 想见煮茶延客处,直缘生死不相关。 【注释】 前朝:指过去的朝代或时期。诏:皇帝的命令或诏令。栖贤寺: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的一座著名寺院。雪夜:在冬天或雪天。逃居:躲避或逃避。岩石间:山石之间,意指隐居之地。想见:想象。煮茶:泡茶。延客:邀请客人。 【译文】 在古代的一个朝代,我被命令住在栖贤寺中,而在寒冷的冬天,我选择在山间的岩石下隐居生活
注释: 灵云(佛家语,指佛教的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著华。 叵耐(非常讨厌)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景物的诗,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看法。 首句“顿脱所疑偈”中的“顿脱所疑”是指顿悟,即突然明白过来的意思。这里的“偈”是指佛经中的一种文体,通常以韵文的形式表达佛教教义。所以,这一句可以理解为:突然明白了佛经中的道理
【注释】“偈”是佛教中的颂文诗,通常由四句组成。这里的“偈”,可能是指一首偈颂。 “以字不成八不是,法身睡著无遮闭。”这两句似乎是在描述一个人无法完成某个任务或达到某种境界的情况。在这里,“以字不成”可能指的是这个人写字时笔画不清或不流畅;而“八不是”则可能是说他无法正确书写汉字。至于“法身睡著无遮闭”,则可能是说他的修行或精神状态不佳,无法保持清醒和专注。 “衲僧对面不知名,百众人前呼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