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大海味,具于一滴。
尽法界身,足于纤埃。
伫思则灯王之座不能入毗耶之室,敛念则弥勒之门弹指即开。
惟我鼻祖,释迦和尚。
初出雪山,即示此像。
以百千亿微尘数身,九十七大人之相。
顿入毫端三昧,而幻此一幅之上。
垂手跣足,顶螺颔丝。
超然静深,出三界痴。
如浩荡春寄于纤枝,如清凉月印于盆池。
镂冰琢雪,我作赞词。
关空锁梦夫,子其牢蓄之。
【注释】
遍:遍满。大海味:佛教谓佛性是“如海之味”,即无所不有,无所不具,无所不含。具于一滴:佛性就存在于一滴水之中。
尽法界身:佛教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佛性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故称“法界身”。足于纤埃:指佛性存在于极小的事物之中。足:充足、完备。纤埃:细微的尘埃。
灯王: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为转轮圣王,能降伏一切烦恼,故称“灯王”。毗耶:佛教谓释迦牟尼为毗婆尸佛,能降伏世间一切烦恼,故又称“毗耶”。
我鼻祖:我的祖先。鼻祖:本义为鼻的前部,此处用以自称。
初出雪山:谓释迦牟尼从雪山中诞生。初:开始。
九十七大人: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相,而八十一应身(佛所教化的化身)。九十七,指八十一应身上的三十二相。
顿入毫端三昧:意谓佛的真如法性直接显现于心,即顿悟,无需修证。毫端三昧:佛家语,指佛性。
幻此一幅之上:意谓佛性显现在一幅画上。一幅:佛教谓一切法皆是佛法。
垂手跣足:佛教谓释迦牟尼成道时双手合十,五指舒张,表示放下世间执着。顶螺颔丝:谓释迦牟尼的头顶上有宝塔,其下有螺发,颔下有丝络,皆表示佛的智慧与悲心。
超然静深:指释迦牟尼的修行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不为外物所动。出三界痴:指佛超越了生死轮回的境界。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春寄于纤枝:佛教谓释迦涅槃后,其精神化成春花,寄托在细小的枝叶之间。
清凉月印:佛教谓释迦涅槃后,其智慧如清凉月般照耀着世界。
镂冰琢雪:佛教谓佛性如雕刻的冰雕或雪像,纯洁无瑕。
关空锁梦夫:佛教谓佛性是诸法的本源,能够关闭世间万物的梦境。
子:你。
牢蓄之:意为牢牢地记住它。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释迦牟尼的画像赞。作者以颂词的形式,描绘了释迦牟尼的形象及其功德。
诗的开头两句:“遍大海味,具于一滴。”意为佛性就如同大海一般深邃广阔,又如同水滴一样微小而纯净。接着,诗人赞叹释迦牟尼的功德,他说:“尽法界身,足于纤埃。”意思是说释迦牟尼具有无限的法身功德,他的存在就像微尘一样微不足道。
诗人描绘了释迦牟尼的形象特征:“伫思则灯王之座不能入毗耶之室,敛念则弥勒之门弹指即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人们虔诚思考,那么灯王之座就无法进入佛陀的房间;如果人们默默修行,那么弥勒之门就会在瞬间开启。这表达了对释迦牟尼无比敬仰和虔诚的情感。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释迦牟尼的形象:“惟我鼻祖,释迦和尚。”这里强调了释迦牟尼的伟大地位,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鼻祖,是佛教的创始人。
诗人描述了释迦牟尼的出生场景:“初出雪山,即示此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是在雪山中诞生的,并以此为背景展示了他的佛像。
诗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赞美释迦牟尼的功德:“以百千亿微尘数身,九十七大人之相。”这里的“微尘”一词,不仅形容了他的法身功德无边无际,也暗示了他具有无尽的化身能力。同时,“九十七大人”也是对他形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他威严庄重的姿态。
诗人总结了他对释迦牟尼的崇敬之情:“顿入毫端三昧,而幻此一幅之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的智慧已经直接显现在了我们的心中,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
整首诗通过对释迦牟尼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智者无比敬仰和崇拜的情感。同时,通过赞美释迦牟尼的功德和智慧,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慈悲为怀、普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