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是维摩室,轩窗是可人。
焚香将过日,得句为逢春。
老树曾闻法,幽花不受尘。
谁知莲社里,有客字遗民。

【解析】

题自参上人莲聚精舍

岂是维摩室,轩窗是可人。

焚香将过日,得句为逢春。

老树曾闻法,幽花不受尘。

谁知莲社里,有客字遗民。

注释:

[参上人]僧人名。

[莲聚精舍]指佛寺中的莲花精舍。

[岂是维摩室]难道就是佛家所说的维摩诘室吗?这里用来形容精舍的简陋。

[轩窗]门窗。

[是可人]真是令人喜爱。

[焚香]点燃熏香。

[得句为逢春]得到一句好诗,就像春天到来一样使人高兴。

[老树]老树。

[幽花]幽静的花。

[不受尘]不沾尘埃。

[谁知莲社里]谁知道在莲社中。

[莲社]佛教团体名,以荷花为象征。

[遗民]遗民,泛指失国者或流亡在外的人。此指诗人自己。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寺庙的一角看到一幅写景画,画中有“轩窗”,便联想起“维摩诘室”。又见“老树”“幽花”之景,便想到“莲社”里的僧人。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幅画描绘的就是“遗民”的心境。全诗以景物为线索,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画境之中。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题意,表明了题画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轩窗”一语双关,既指画面中的“轩窗”,也暗指题画者的“轩窗”。“轩窗”是“可人”的,说明画中的景色很美;同时,“轩窗”又是“可人的”轩窗,意味着题画者的“轩窗”也应该是美的、可爱的。

颔联两句写诗人在画中所见所感:他看见画中的香烟袅袅上升,闻到清香袭人;又看到画中的诗句佳妙,如同春回大地一般使人欣喜。这两句诗紧扣题面,集中描写画中情景,把诗人的观感和题画者的题意融为一体,使画面与题意相得益彰。

颈联从画中引出画外,进一步揭示题面之意。“曾闻法”三字,既是说老树,也是说画中人物。因为只有老树才能经受住岁月的磨蚀而枝繁叶茂;而“莲社”中的僧人则都是饱学之士,他们不仅精通佛法,而且饱读诗书,所以能够写出“得句为逢春”的诗句来。这一联紧承上文,由近及远,从画中写到画外,把画与题面的意思都说得很清楚明白。

尾联再从画外回到画中,以反诘的语气作结。“谁知莲社里”,这是说:谁能知道在“莲社”中还隐藏有像作者这样的“遗民”呢?这一问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把题意引向更深一层。

整首诗以“题自参上人莲聚精舍”为题,紧扣题面,层层深入;从画面到题意,从实处到虚处,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全篇无一字闲笔,字字皆有深意,句句都有新意,充分体现了李东阳诗歌的艺术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