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意有言,枯杌作鬼。
我心不生,髑髅则水。
乃知妄觉,一法成二。
湛然圆明,百千一耳。
稽首大士,应物而形。
随其小大,如谷答声。
千臂执持,千眼观照。
以无心故,受用俱妙。
臂如青春,藏于化身。
随其枝叶,疏密精神。
唯此瑞相,四十二臂。
不越径寸,庄严毕备。
清凉宝月,或慈或威。
如欲举足,花轮乘之。
碧螺之间,有佛俨容。
如蟭螟虫,巢蚊睫中。
隐于石间,显出蚌蛤。
以无碍慈,不择清浊。
我观震旦,种性猛利。
由闻思入,甘露灭地。
愿加被我,障尽心开。
如观世音,无碍辩才。
我说此偈,万象合掌。
何以无碍,敲空作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观音赞》。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汝意有言,枯杌作鬼。
- 诗句大意:你心中有话要说,就像枯木变成了鬼一样。
- 注释:这里比喻内心的疑惑或恐惧像枯木变成鬼一般。
我心不生,髑髅则水。
- 诗句大意:我的心并不产生,但髑髅(骷髅)却能显现出水一样的形态。
- 注释:髑髅在这里指的是骷髅头,象征着死亡或无生命的状态。通过对比,表达了内心平静与外在表象的反差。
乃知妄觉,一法成二。
- 诗句大意:才知道妄念(错误的觉悟)和一法(某种理念或法则)可以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
- 注释:妄念指的是不正确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一法则是一种原则或规律。这反映了哲学中的二元对立思想。
湛然圆明,百千一耳。
- 诗句大意:湛然如明镜般的圆满和清澈。百千个世界只有一个耳朵能听到。
- 注释:湛然指清澈透明的样子;圆明形容事物完整无缺;百千则表示数量众多。这句话强调了真理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稽首大士,应物而形。
- 诗句大意:恭敬地向菩萨致敬,她随着物体的形状而现身。
- 注释:稽首是一种敬礼,表示敬意;应物而形意味着菩萨的形象会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变化。
随其小大,如谷答声。
- 诗句大意:随着大小的变化,它的声音如同山谷回声一样。
- 注释:这里的“谷答声”比喻事物的存在和声音之间的关联。
千臂执持,千眼观照。
- 诗句大意:拥有千只手执持,千只眼观察。
- 注释:这句话描绘了菩萨慈悲为怀、无所不能的形象。
以无心故,受用俱妙。
- 诗句大意:因为没有分别心,所以能够同时接受并享用所有美妙的事物。
- 注释:无心则没有分别心,因此不受任何事物的限制。
臂如青春,藏于化身。
- 诗句大意:手臂像青春般充满活力,隐藏在它的化身中。
- 注释:这里比喻菩萨的神通广大,可以随意变换自己的身形。
随其枝叶,疏密精神。
- 诗句大意:根据需要,它可以变得稀疏或紧密,显示出不同的精神状态。
-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菩萨的灵活度和应变能力。
唯此瑞相,四十二臂。
- 诗句大意:只有这个吉祥相,才有四十二手的瑞相。
- 注释:这是对菩萨形象的描述,暗示她的神圣性和尊贵地位。
不越径寸,庄严毕备。
- 诗句大意:不超过一尺的距离,庄严完备。
- 注释:这句话体现了菩萨的威严和崇高。
清凉宝月,或慈或威。
- 诗句大意:清冷美丽的月轮或慈爱或威严。
- 注释:比喻菩萨的慈悲和权威并存。
如欲举足,花轮乘之。
- 诗句大意:如果要迈出一步,就踩着花轮上行走。
- 注释:花轮可能是指莲花宝座,象征着菩萨的教化和引导。
碧螺之间,有佛俨容。
- 诗句大意:在碧绿的莲叶之间,有佛像庄严肃穆地站立着。
- 注释:这句话描绘了佛教中的净土景象,莲花代表纯洁和圣洁。
如蟭螟虫,巢蚊睫中。
- 诗句大意:就像蚕蛾或者蚊子,藏在睫毛间或蚕蛹里。
- 注释:比喻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深入众生的内心。
隐于石间,显出蚌蛤。
- 诗句大意:在石头之间隐藏着,但当需要时,又能露出蚌蛤。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菩萨的包容性和适时的显现。
以无碍慈,不择清浊。
- 诗句大意:以无限的慈悲对待一切,不分清浊、美丑。
-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菩萨的平等观念和慈悲心肠。
我观震旦,种性猛利。
- 诗句大意:我从震旦(中国古称)来看,你的本性是猛烈且有力的。
- 注释:震旦指的是中国,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本性或特质。
由闻思入,甘露灭地。
- 诗句大意:通过听闻、思维进入修行,就如同甘露滋润大地一般。
- 注释:甘露通常用来形容恩惠或好处,这里比喻修行带来的益处。
愿加被我,障尽心开。
- 诗句大意:愿你加持给我,让我的心障碍消失无踪。
- 注释:障心指心中的困扰或杂念,这里指代修行者的心性问题。
如观世音,无碍辩才。
- 诗句大意:就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具有无碍的辩才和智慧。
- 注释: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象征智慧和辩才。
我说此偈,万象合掌。
- 诗句大意:我说这些偈语的时候,所有的事物都聚集在我的掌心上。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认为佛法无处不在,可以影响一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