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炷香,而供养佛。
其心自知,应念获福。
举手操刀,恣行杀戮。
其心自知,死入地狱。
或杀或供,一手之功。
云何业报,罪福不同。
皆自横计,有如是事。
是故从来,枉沈生死。
雷长芭蕉,铁转磁石。
俱无作者,而有是力。
心不取境,境亦自寂。
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诗句解读及赏析

1. 举手炷香,而供养佛。

  • 译文:举起手来点燃香烛,以此表示对佛的供养。
  • 注释:此句强调了佛教徒通过宗教活动(如点燃香烛)来表达对佛法和佛陀的虔诚与敬意。
  • 赏析:佛教强调通过内心的修行来实现解脱,而非仅仅依赖外在的仪式和供养。此句虽指出了外在的行为,但更强调了通过内心的力量来实现信仰。

2. 其心自知,应念获福。

  • 译文:只要心中有佛,自然能获得福报。
  • 注释: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观念:内心的觉悟与信仰是获得福报的前提。
  • 赏析:佛教认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直接影响着他的福报和命运。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接受佛法时,他的命运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3. 举手操刀,恣行杀戮。

  • 译文:拿起武器随意进行杀戮。
  • 注释:”操刀”象征着掌握和使用权力或能力,“杀戮”则代表了破坏和伤害。
  • 赏析:这里通过对比展示了持戒的重要性。在佛教中,持戒是为了保护生命的纯洁性,防止不必要的杀戮和破坏。

4. 或杀或供,一手之功。

  • 译文:无论是杀戮还是供奉,都只是一个人的力量。
  • 注释:”一手之功”暗示着无论哪种行为都是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的。
  • 赏析:这反映了佛教的因果观,即一切行为都有其因缘和结果,个人的选择和行动直接导致相应的后果。

5. 云何业报,罪福不同。

  • 译文:那么如何评定一个人的善业和恶业呢?
  • 注释:”业报”指的是因行善或作恶而产生的报应。
  • 赏析:这一句强调了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醒人们要慎重自己的行为选择。

6. 皆自横计,有如是事。

  • 译文:所有这些都是由人们的主观判断所决定的。
  • 注释:”横计”指不经过深思熟虑就作出的判断。
  • 赏析:佛教认为,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过去经验、教育和个人性格的影响,因此不应轻易下结论。

7. 是故从来,枉沈生死。

  • 译文:因此,从过去到现在,人们一直被生死的轮回所困扰。
  • 注释:”枉沈”指徒劳地沉溺于生死之中。
  • 赏析:这一观点反映了佛教对于生命轮回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批判。

8. 雷长芭蕉,铁转磁石。

  • 译文:雷电击打芭蕉树,磁铁转动石头。
  • 注释:”雷长”可能是指雷电的猛烈;”芭蕉”是一种植物;”铁转磁石”可能是比喻力量巨大或影响深远的事物。
  • 赏析:通过自然界的现象引出比喻,说明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也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9. 俱无作者,而有是力。

  • 译文:所有这一切都没有人能创造,却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
  • 注释:”俱无作者”意味着这些力量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有”则表明这些力量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
  • 赏析:此句强调了自然法则和宇宙力量的伟大与神秘。

10. 心不取境,境亦自寂。

  • 译文:如果心灵不被外界所动摇,那么外界环境也将自行归于平静。
  • 注释:”取境”是指被外界事物所干扰;”寂”是指静谧或平静。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禅宗的哲学思想,即心灵的宁静可以抵御外界干扰,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11. 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 译文:因此如来的智慧或存在,不需要被证明。
  • 注释:”如来藏”指的是佛教传说中的如来佛的原始智慧或本心;”不许有识”意味着这种智慧是不可言喻的,无法用言语来完全描述。
  •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佛教中对于真理和存在的深刻理解,强调了真正的智慧是无法被言语完全表达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