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蕙
注释:天下人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纷纷嗅迹但寻香。 才能百尺竿头步,始见林梢挂角羊。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竹子的外形和生长过程,表达了自己对于坚持、毅力和目标追求的理解和感悟。 “天下人皆知不可藏”,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态度。诗人认为,有些事情是难以隐藏或掩饰的,因此需要面对和接受。 “纷纷嗅迹但寻香”这句话则描述了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者某种目标的追求和渴望
【注释】 四偈 报冤行:这是佛教中的一首颂诗,用来表达忏悔的心愿。僧婴王难,意为僧侣遭受了国王的虐待;情观可丑,意思是僧人对这种情形感到厌恶和不满;夙业纯熟,意思是说僧人已经经历了很多苦难;受尽还无,意为僧人已经承受了许多痛苦;何丑之有,意为僧人认为这些苦难都是应该承受的。转重还轻,意为僧人在经历了重重苦难之后,反而更加明白了佛法的重要性。佛恩弥厚,意为佛法的伟大和慈悲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欲望的深刻理解。下面逐句解释: 1. 形恃美好,今已毁坏。 - "形恃"指的是身体或生命。这里的"美好"指的是过去的身体状态或生活状况。"今已毁坏"则表示现在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的美好了。 2. 置之世路,自觉塞碍。 - "置之世路"意味着将自己的身体或生命放在社会中。"自觉塞碍"则表示现在感到有障碍或困难出现。 3. 始缘饥寒,致万憎爱。 -
政和二年余谪海外馆琼州开元寺俨师院遇其游行市井宴坐静室作务时恐缘差失念作日用偈八首 其七 此障道法,上品盖缠。是何时节,乃复安眠。 注释: - 政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1111-1125)。 - 谪:贬谪,流放。 - 海外馆:在今海南岛琼山县境内。 - 开元寺:位于今海南省琼山市西北隅。 - 俨师院:指开元寺内供奉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的殿堂。 - 游行市井:指鉴真和尚在寺院中行走于市井之间。 -
【诗句注释与赏析】四偈 随缘行 此生梦幻,缘分所转。 随其所遭,敢择贵贱。 眠食既足,馀复何羡。 缘尽则行,无可顾恋。 译文: 这一生中如梦一场,一切都是由缘分决定。 无论身处何方,都应坦然接受,不挑高攀低。 满足基本需求后,便无需再贪求更多。 当缘分结束时,便不再留恋过去。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随缘、淡泊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不应过分执着于个人得失
【注释】 万象独露身,三世一切说。 解闻寂静音,方见甘露灭。 从来几生死,何处今堆叠。 不受梦幻缠,红垆存片雪。 译文 万物都裸露出自己的身躯,从三世的一切说法中解脱出来。 只有在静寂的听觉中,才能听到那如来佛说的“妙法莲华经”,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涅槃。 自古以来,人们有多少生离死别的经历,如今又有多少人像这堆叠起来的落叶一样,被生死轮回所困? 不受虚幻梦境的困扰和束缚,就像红炉上的一块片雪
【注释】: 政和二年余谪海外馆琼州开元寺俨师院遇其游行市井宴坐静室作务时恐缘差失念作日用偈八首 其六。 “心欲驰散,即当摄来”:心里想要放逸散漫,就要收敛收束。 “大火聚中,青莲花开”:大火烧起来,青莲花开放了。 【赏析】: 《东坡志林》卷五引《太平广记》载,苏轼在海南儋州(今属广东省)做官时,曾作诗云:“心欲驰散,即当摄来。大火聚中,青莲开处。”意思是说:如果我心里想散漫放纵,就该马上收心敛神
注释:沙弥嗜乳,作乳中虫。三篾高道,一钵孤风。 译文:沙弥喜欢吃奶,却像虫子一样钻在奶中。三篾(mèi)高道(dào),一钵(bō)孤风(fēng)。 赏析: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述沙弥和高道的形象,讽刺了那些喜欢享乐、不思进取的人。诗中的沙弥喜欢吃奶,却像虫子一样钻在奶中,形象地描述了他们贪食无度、不知节制的性格特点;而“三篾高道”,则是指那些追求名利地位,却缺乏实际能力和道德修养的人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政和二年余谪海外馆琼州开元寺俨师院遇其游行市井宴坐静室作务时恐缘差失念作日用偈八首 其三: - 政和二年:指的是公元1112年。 - 余谪海外馆琼州开元寺俨师院:余,即诗人自称;谪,是古代对被贬的官员的称呼;海外馆,可能是指位于海外的某个机构或地点。琼州,是今海南岛;开元寺,是一座著名的佛寺。俨师院,可能是与僧人或寺院有关的地方。 - 游市井、宴坐静室:游市井
注释: 1. 一切境界,随念而至。 译文:所有的境界都随着我们的念头而出现。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即一切现象都是由我们的意念所决定的。当我们有某种念头时,就会在现实中产生相应的结果。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2. 念未生时,髑髅是水。 译文:当念头还未产生时,就像髑髅(骷髅)在水中一样。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