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蕙
译文: 有一天不工作,就一天不吃饭。 有谁继承我的志向,我留下的东西他来负责保管。 注释: 政和二年余谪海外馆琼州开元寺俨师院遇其游行市井宴坐静室作务时恐缘差失念作日用偈八首 其四:政和二年余谪海外馆琼州开元寺俨师院遇其游行市井宴坐静室作务时恐缘差失念作日用偈八首其四 (“遇”原作“为”,据明抄本、《全宋诗》第一册第1823页改。) 【赏析】 一日不食。”这是古代的名言,意思是说
【注释】: 折脚铛子,一种用金属制成的锅,因锅底有凹缺而名。 接气:指进食。 译文: 折脚铛子,随处安置。 食无精粗,但欲接气。 赏析:这首诗是王安石在贬谪期间,在岭南的琼州(今广东海南岛)开元寺遇到一位僧人,这位僧人在市井中游行,在静室中宴坐,作诗时怕因时间差而忘记,于是作《日用偈》八首之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简朴、饮食简单、精神充实的生活态度的向往。诗人认为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第一首诗“馀生老变衰”,意思是说余生已经变得衰老了。 第二首诗“复卧痴爱病”,意思是说我又陷入了痴迷和爱的困境之中。 第三首诗"默观颠倒因,聊复自随顺",意思是说默默地观察事物的因果关系,并尝试着顺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前进。 第四首诗“负暄庆生辰”,意思是说享受阳光的快乐庆祝生日。 第五首诗"自诳倚年运",意思是说自我欺骗
火风肆怒嗔,万物遭荡焚。 起止甚自若,不受冤债吞。 六情具三毒,安得有罪愆。 异哉根与境,乃得此理存。 注释: 1. 火风肆怒嗔:火(火焰)风(狂风)肆(放纵)怒(愤怒),嗔(愤怒)是佛教用语,此处指的是世间的烦恼和痛苦。 2. 万物遭荡焚:万物(指世间的一切生灵或事物)遭遇到焚烧(毁灭),形容世间的一切都受到了破坏。 3. 起止甚自若:起(开始)止(结束)非常自如
【注释】 业熟会冤憎,遂尔遭横逆——修行者修业有成果时,自然会遭到他人的怨恨和阻挠。 愿行报冤行——希望去执行正义,为被冤屈者伸张正义(“报怨”即“行冤”,冤冤相报之意)。 遇此真知识——遇到真正的佛法或真理。 用智灭无明——运用智慧来消除愚痴无知(“无明”是佛教用语,指人迷惑无知)。 以事观色力——从具体的事情中观察自己的能力和力量(“色”指世间一切现象,“力”指能力)。 当登万煅炉
【注释】 明白庵主:指达摩祖师。悟道不是止于精进,此意曾密传。 宴坐:禅定。历:经历、经过。十劫:极言久长。佛法不现前:即佛经中所说“无量劫以来,诸佛如来为众生说种种法”,而众生不能了知,故称“佛法不现前”。一乘:佛教语。指大乘教,亦称空宗。知见:见解。三兽:指三种人。上座僧(上首和尚)是第一类。下座僧(下首比丘)是第二类。沙弥尼是第三类。分:区分。圣贤: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娑竭女:梵文音译
【注释】: 政和二年余谪海外馆琼州开元寺俨师院遇其游行市井宴坐静室作务时恐缘差失念作日用偈八首其一 一切境界,病眼倒见。 但静意根,空慧自现。 译文: 一切境界,都是病态的眼睛所看到的。 只要内心静下来,空慧自然显现。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海南期间所作。他以自己坎坷的仕途生涯为鉴戒,认为“一切境界”都是由人的心境造成的。只有当人们心境平和宁静的时候,才能看到本来面目。所以
注释: 二十九日明白庵主寂灭之日用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为韵作八偈 其五 汝心有罅隙,甘受梦幻缚。 我念无异相,魔外分遮莫。 初缘五欲囚,乃得入禅乐。 自喜如弄猢,旁观胆先落。 赏析: 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生死、梦境和禅悟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了人心中的缝隙、欲望和恐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体验。诗人在诗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人的内心如果存在缝隙
注释: 1. 二十九日明白庵主寂灭之日用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为韵作八偈 其二:即二十九日,明白庵主寂灭的日子。用“欲得现前”表示对悟道的期待和渴望。“莫存顺逆”是说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包括顺境和逆境。 2. 然灯有法传:这是一首佛教的诗歌,意指通过“然灯”这个修行方法可以得到佛法。这里的“然灯”可能是一种特定的佛教修行方法。 3. 释迦当即得:这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得到了佛法
注释: 1. 二十九日:即九日,古人以干支纪日,此为第九天。 2. 明白庵主:指禅师悟明,他在此庵修行。 3. 寂灭:佛教用语,指涅槃。 4. 八偈:佛家称诗偈为“颂”,八首即为一组,故称“八偈”。 5. 道心: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本具清净的道心,即本来清净的心性。 6. 定无欲:指心无杂念,心如止水。 7. 酣卧:睡得很熟的样子。 8. 称心:符合心意。易足:容易满足。 9. 清歌一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