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风肆怒嗔,万物遭荡焚。
起止甚自若,不受冤债吞。
六情具三毒,安得有罪愆。
异哉根与境,乃得此理存。
火风肆怒嗔,万物遭荡焚。
起止甚自若,不受冤债吞。
六情具三毒,安得有罪愆。
异哉根与境,乃得此理存。
注释:
- 火风肆怒嗔:火(火焰)风(狂风)肆(放纵)怒(愤怒),嗔(愤怒)是佛教用语,此处指的是世间的烦恼和痛苦。
- 万物遭荡焚:万物(指世间的一切生灵或事物)遭遇到焚烧(毁灭),形容世间的一切都受到了破坏。
- 起止甚自若:起(开始)止(结束)非常自如,意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没有固定的规律或界限,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展。
- 不受冤债吞:不受委屈(冤仇怨气)和苦难(债务)吞噬,表示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困扰。
- 六情具三毒:六情(指喜、怒、哀、惧、爱、恶等六种情感)具有三种(贪、嗔、痴)邪恶的情感,这里指人的情感中容易生出的欲望和执着。
- 安得有罪愆:怎么能够有过错和过失呢?表示人们应该避免陷入错误和失误的境地。
- 异哉根与境:为什么说“根”和“境”(即环境或境遇)是异乎寻常的呢?这里的“异哉”是反问句式,强调了根和境的重要性。
- 乃得此理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留住这个道理(真理)。这里指的是通过观察世间的现象,人们能够认识到事物的真相,即真理。
赏析: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境来表达一种对世间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诗人通过对火风肆怒嗔的描述,揭示了世间的烦恼和痛苦;而万物遭荡焚则表达了世间的一切都在遭受着毁灭。起止甚自若和不受冤债吞表达了对事物发展的自由和解脱的愿望。六情具三毒和安得有罪愆则是对人的情感中的贪婪、愤怒、无知进行了批评,指出了这些情感的危害性。异哉根与境则强调了根与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观察和领悟根与境的本质,人们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最后,乃得此理存则总结了诗人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真理。整首诗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