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非止精进,此意曾密传。
宴坐历十劫,佛法不现前。
一乘论知见,三兽分圣贤。
君看娑竭女,初不学安禅。
【注释】
明白庵主:指达摩祖师。悟道不是止于精进,此意曾密传。
宴坐:禅定。历:经历、经过。十劫:极言久长。佛法不现前:即佛经中所说“无量劫以来,诸佛如来为众生说种种法”,而众生不能了知,故称“佛法不现前”。一乘:佛教语。指大乘教,亦称空宗。知见:见解。三兽:指三种人。上座僧(上首和尚)是第一类。下座僧(下首比丘)是第二类。沙弥尼是第三类。分:区分。圣贤: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娑竭女:梵文音译,意为“婆罗门”,古印度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安禅:佛教术语,禅定之一,即修禅定者入定后心不散乱,心与境合,心境合一。初:起初。
【赏析】
这首诗是达摩在明白庵中给弟子们讲“顿悟”的八种方法时,针对第一种方法所写的偈子。
“道非止精进”,说明悟道并非只靠精进就可以达到的;“此意曾密传”,指出这种悟道的方法以前已经秘密地传给过达摩祖师。“宴坐历十劫,佛法不现前”。“宴坐”就是盘腿打坐的意思,这里是指修行的方法,通过长时间的打坐修行,才能达到“顿悟”。但“佛法不现前”则又否定了这种顿悟的方法。因为“佛法”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不可能仅仅凭个人的顿悟就表现出来。“一乘论知见,三兽分圣贤”。这是对“顿悟”方法的具体解释,所谓“一乘”,就是大乘教,“三兽”指的是三种人:上座僧、下座僧和沙弥尼。他们虽然都能修行,但是修的是不同的法。“君看娑竭女,初不学安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看那个婆罗门女子,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学习禅定。“初”在这里是表示开始的意思。“安禅”是佛教中的术语,禅定的一种。
这首诗是达摩祖师针对当时禅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写的。当时许多僧人都主张“渐悟”,认为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打坐修行,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而达摩祖师却认为“顿悟”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于一般的修行方法而已。他反对那种以“渐悟”为正宗的观点,强调只要能够直接明了地认识佛法,就可以达到“顿悟”的境界。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禅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被后来的许多禅宗大师所接受和发扬光大。